新华社西安4月13日电 题:西北有色院:20年赢多个“单项冠军”铸“大国重器”
新华社记者姚友明、李华
位于陕西省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自从1999年转制以来,探索践行“三位一体、母体控股、股权激励、资本运作”的发展模式,为国家解决多个“卡脖子”技术难题,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华龙一号”核电、全超导核聚变装置等“大国重器”作出贡献。
在西北有色院的子公司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览室内,摆放着C919国产大飞机模型。西部超导公司副总经理刘向宏说,公司如今已经全方位参与到国产大飞机发动机叶片的研发过程当中。
“大飞机发动机核心材料是高温合金,成分结构十分复杂。这个合金制作的难点在于,液态的时候多种金属元素分布很均匀,在凝固过程中分布就不均匀了,”刘向宏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攻克技术难关,在该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像这样攻破国外“技术壁垒”的故事,在西北有色院不胜枚举。改制以来,该院已先后建成国际领先的低温超导锭棒、线材、磁体全流程生产线、航空航天“高端钛合金棒材生产线”以及“金属纤维及制品生产线”等10余条国内外先进生产线,形成国内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产业集群。
作为我国首批转制科研院所之一,西北有色院闯出了一条改革新路。当时,西北有色院没有像其他院所一样,或弱化放弃科研直接转型为企业,或作为技术部门进入其他大企业,而是转型为科技型企业,保留和巩固了基础研究,保持了技术开发优势,使得后续的产业发展有了核心动力。
西北有色院办公室主任郑树军介绍说,所谓“三位一体,母体控股”,指的是西北有色院将之前积累的大量科研成果进行孵化和中试验证,形成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质量标准等,再予以转化,投资设立高科技产业公司。公司盈利之后,以投资盈利回报母体,研究院再投入新的研发和中试环节,从而形成“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采用股权激励模式,充分尊重科研创新价值,是西北有色院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从2000年初开始,西北有色院就探索实施了科技人员持股、并将不低于40%的无形资产量化分配给个人。西北有色院的子公司之一——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之翔说,公司刚成立时,注册资本100万元,研究院控股56%,公司占股44%,职工通过职工持股会也可以购股。
“院里当时看到在精细化工领域上的增长点,大到战略规划,小到帮助公司规范日常管理制度、提供工作场地等方面给了公司很大的支持,省了很多初创科技公司的精力和财力。”张之翔回忆说。
在西北有色院,很多孵化出的科技公司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谋求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解决发展的资金需求。通过资本运作上市,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西部超导2019年作为全国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股价从15元的发行价最高涨到70余元,西北有色院的其他3个上市公司也都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与转制之初的2000年相比,西北院综合收入在2019年达到132.07亿元,增长了87倍。资产总值达到123亿,增长了59倍。综合实力连续七年位居全国转制院所前列、有色行业院所首位。
令不少西北有色院职工更自豪的是,近年来西北有色院始终心系国家重大战略,以承担国家重要工程用稀有金属材料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为己任,面向重大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一大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填补了诸多国内空白,突破了多个“卡脖子”技术难题。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西北有色院还建立了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一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已成为国内稀有金属材料领域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