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3月26日电 题:托举生命的竞速——黑龙江集中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纪实
管建涛、闫睿、唐铁富
一切为了挽救生命。过去几十天里,黑龙江省集中力量、资源,采用最新医疗手段、技术、设备,精准施策,向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发起总攻,累计救治61名重症患者。
集中资源攻坚重症
3月26日上午,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最后4名患者顺利完成医学观察,在医护人员的目送中走出中心。在这座临时改建的“生命方舟”内,医护人员40多天连续奋战,护佑着生命之光。
一位年逾八旬的男性重患出院时,医护人员问他:“回家最想干什么?”“就想给老伴做顿饭。”大爷言谈间满溢着“新生”的喜悦。
浓厚的烟火气背后,满是与生命竞速的搏斗。
2月初的黑龙江,严寒不减。
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黑龙江省决定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2月11日,位于哈尔滨市群力第七大道2075号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启动“身份转换”。
“战时”角色,“战事”速度。不到24小时改造完毕,分类设立了ICU、过渡病房、留观病房,这里成为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
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哈医大一院院长于凯江说,中心集中了哈医大四所附属医院等具有丰富经验的重症医学科医生,以及来自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地的医护人员。
黑龙江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救治中心增购设备、增储药品,“不让人等设备、要让设备等人”。注意对医务人员的防护,强化上下班通勤等后勤保障,确保“参战”人员健康安全。与此同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医疗垃圾、废物、污水无害化处理,确保不发生环境污染问题。
创新方法科学救治
“2月12日晚11时半,救护车呼啸而来,第一位危重病人转入,我们的战役打响了。”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赵鸣雁说。她所在的科室,131名女同胞全都报名上了救治一线。
2月16日,刚刚转来的一名危重患者,突发大面积脑梗死,命悬一线。于凯江带领治疗团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感控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
半小时内,手术启动。手术室内,三级严密防护下的医生、护士、麻醉师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他们屏气凝神,有条不紊地实施切开、止血、缝合……90分钟后,患者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2月18日,有危重患者心肺功能衰竭。救治组决定上ECMO治疗,为患者“强信心”。直到监测仪器上,患者血氧饱和度逐渐恢复正常。
2月19日,又有患者病情危重。冒着被感染风险,医护人员为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手术……
“分层诊疗、ECMO、IABP、免疫吸附、血浆置换,对患者能用的先进救治手段全用上了。我们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任何一名患者。”赵鸣雁说。
于凯江说,面对新冠肺炎这一新的疾病,团队创新应用新的医疗设备,努力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本次疫情一大特点是传染性强,治疗中气道开放管理是重点中的难点。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我们为每位患者平均进行了6次CT检查。”他说。
疫情发生以来,来自黑龙江省内13家医院的560多名医护人员,入驻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先后救治61名重症患者,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
不负患者生命之托
“也曾有担忧,但从未退缩。当看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看到康复患者眼里的泪水,我知道那是性命相托的重量。”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青年医生杨威说。
重症病房内,家人无法探视,病人们心理压力大,有时会偷偷抹泪。“我们去握握他们的手,说些鼓励安慰的话,告诉他们‘有我们在’。”杨威说。
“让患者保持好心情,对恢复病情也是一剂良药。”于凯江说,对于严重焦虑的患者,医院还会派心理治疗师进入病房做心理辅导。
一对父子从救治中心治愈出院。父亲说,自己在睡梦中被送到这里。一度绝望时,是医护人员一双双有力的手握住了他,把他从生死线边缘拽了回来。
生命的转折点上,总有温暖的医护力量相伴。收治了黑龙江全省90%以上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这座“生命方舟”,载着人们驶向健康。
走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门前,静静矗立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人、“鼠疫斗士”伍连德的铜像。
从上世纪20年代因抗击鼠疫而建,到今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力出击,“生命方舟”背后,“94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面对危难从不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