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题:谁来定义汽车,谁在决定市场?——从蔚来汽车看智能电动汽车发展三大焦点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这是一个风口上的行业——代表着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充分融合的智能电动汽车,正在重新定义着产业与生活。
这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企业——全铝车身、智能系统、换电模式……蔚来汽车在技术与模式创新的同时,也经历了关于盈利能力等不少的质疑。
发展智能电动汽车要走一条怎样的路?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谁更有优势?带着诸多疑问,记者走进蔚来汽车,对话企业创始人李斌。
用户与企业,谁来定义汽车?
机械手臂智能转动、生产组装自动连接、所有工位在线视觉检测……在位于合肥的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技术对汽车制造的改变清晰可见。
用数字进行管理,让市场指导生产。大规模定制化的模式,使工厂里的每辆车从制造之始就拥有了“主人”。颜色、性能、配置,同一流水线上的车辆不尽相同,用户也能通过手机对生产状态进行跟进。
需求定义生产是智能制造带来的根本性变革。汽车产业的变局,多是围绕用户需求对产品的重新定义而展开。
随着技术的换代和生活方式的升级,人们追求更加舒适、安全、智慧的出行体验,希望拥有更具个性化的表达。汽车也逐步告别“代步工具”,向生活场景甚至智能终端转变。
“如果说传统汽车更追逐功能性,那么我们则在技术基础上更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李斌笑谈,自己每天晚上都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网上与用户互动。蔚来希望做一个“用户企业”,为用户提供产品,传递生活方式。
从按照用户喜好个性化生产、构建“NIO House”线下体验空间到根据用户需要带动产业链技术升级、大型活动由用户“票选”决定,蔚来从用户出发,延伸出一套独特的商业逻辑。
用户定义的背后是技术的支撑。除了需要较强的柔性生产能力,软硬件与数据算法的系统集成,是另一个关键。
“智能电动汽车需要云端与车端的结合,特别是与车内大量软硬件打通,实现性能整体升级。”李斌告诉记者,这要求车企掌握核心零部件的软件能力、系统集成能力以及数字化运营能力。蔚来创立至今已累计投入约150亿元进行研发,企业资源不断向软件倾斜。“这决定了我们处在什么位置,至关重要。”
技术与品牌,谁在决定市场?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度表现低迷。市场是否出现“饱和”?
在李斌看来,新能源汽车代表了产业发展方向,尽管短期市场波动,但这更应被视为结构的调整。
“首较量量产车下线至今2年多时间里,蔚来已生产超5万辆车,用户覆盖307座城市。”李斌认为,这说明公司运营开始走上坡路,也表明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大有可为。随着技术、产业链、配套环境的完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将迎来更广空间。
“新赛道”里靠什么“角逐”新空间?
“技术是根基。”在李斌看来,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推动创新周期大幅缩短,做智能电动汽车更要踏准节拍,加快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升级。
换电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换电模式缓解充电难、充电慢,是电动汽车探索的主要方向,而实现换电模式需要进行整车平台级的研发。“缺乏技术的品牌不会长久。但有了技术并不意味着成就品牌。”李斌说,品牌代表着整体竞争力,企业要坚持正向研发与用户理念,稳扎稳打做好高端汽车品牌。
产业与生态,制造“版图”有哪些改变?
在关于蔚来的诸多新闻中,与合肥的“联姻”备受瞩目。与合肥战略合作对蔚来意味着什么?
李斌认为,除了资金支持、资源投入与政府重视等因素外,产业环境和发展空间是重要考量。
目前,蔚来约70%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位于距合肥600公里范围内。制造工厂设在合肥,有利于产业链的贯通。合肥本身拥有集成电路、显示制造等产业基础,身处长三角地区,也将助力企业更好地抓住区域发展的机遇。
“我们供应链多在江苏等地、超过一半的市场在长三角地区,将制造根植合肥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选择,也是立足国内,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实践。”他认为,布局合肥“理性且合适”。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从传统的产业链集成到开放融合的生态体系,汽车产业正向数字化合作与协同创新转变。
“由企业带动产业链既符合市场规律,也让体系更健康。”李斌说,蔚来在发展中要联动更多合作伙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拓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