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北京自然博物馆,家长和孩子在等候夜场开放。
7月12日,上海博物馆举办夜场特展。 张亨伟(上海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8月7日,首都博物馆,夜场讲解员在给观众解说。
8月12日,北京自然博物馆,家长和孩子在夜场参观,听工作人员进行讲解。记者 浦峰 摄
7月28日,国家博物馆延长开放至晚9点第一天。内蒙古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大二学生王学勤,在这里度过了“奇妙的一夜”。她穿着汉服、握一把折扇,穿行在各个展厅之间,感觉自己在穿越历史。
今年夏天,随着北京、上海等城市推出一批博物馆延长开放的试点,博物馆开夜场有渐成趋势的苗头。在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看来,博物馆开夜场不仅是延长开放时间,还需要全面考虑安全、服务、形式,尤其是成本的问题。“千馆千面,不可一蹴而就。”刘超英提醒。
爆满的夜场
国博首个夜场,观众峰值一度达到1.6万人。
7月28日起,国家博物馆在暑期的每周日,将闭馆时间从下午5点延迟到9点。首个夜场,国博人头攒动,热度不输日场。
除了从白天持续参观到晚上的观众,还有很多人是特地晚上赶来,他们期待第一次在夜间与文物亲密接触。
在“万里同风”新疆精品文物展的展厅里,讲解员被数十位观众团团围在中心,每次移动位置前都要先指挥“大军”:“请大家先去右前方玻璃柜那里等我!”观众随之散开、移动、再聚合,讲解员则见缝插针,挤到下一个展品前。
当晚,国博各项展览悉数延长时间,6个最热门展厅都额外增加了一场讲解。
爱好历史和文物的数据工程师王强,大半天都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里。一边用微单拍照,一边捧着手机搜索,王强行进缓慢。当天晚上8点多,才走到宋代瓷器的位置,“这个展厅就可以看一天,以前每次都看不完。”在这个个人最长的观展日里,他总算一次把“古代中国”展看了个遍。
夜场为文博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而对于普通市民,博物馆夜场则提供了晚间文化活动的新去处。很多市民全家在晚饭后来国博看夜场,一位小学生的妈妈告诉新京报记者,周末夜场让他们的参观时间更加自如。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介绍,目前博物馆夜场活动主要有三类模式,第一类是仅延长展览时间;第二类是伴随展览开放,还有相关夜间文化教育活动,并且以后者为主体;第三类是在博物馆“过夜”,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举办夜场的博物馆,目前大多以特色活动为驱动,呈现与白天不一样的博物馆。今年故宫博物院在元宵节期间举办的“上元之夜”文化活动,融灯光秀、展览、灯谜、游城墙、听戏等活动于一体,被观众评价“看到了另一个紫禁城”。
观众用脚为博物馆夜场投了赞成票。国博首个夜场,有近4000名观众专门预约,加上日场未参观完的观众,峰值一度达到1.6万人。上海博物馆夜场预约通道开放后,十几分钟内,2000张门票一抢而空。
“希望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观众对夜场有特殊的期待,并且“胃口”越来越大。
这个夏天,全国很多地方的市民,都在夜晚走进了博物馆。
今年7月,北京市发布13条措施助推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其中一条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国家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透露,暑期伊始有关部门致函国博,希望每周一天延时开放,进一步丰富首都夜间文化生活。
上海也为了助力夜间经济,推动博物馆、主题乐园等文旅机构开放夜场,19家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在列。
据公开信息统计,今年暑期全国开夜场的博物馆至少在50家以上。除了京沪,广州也有11家博物馆、纪念馆齐开夜场,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省级大馆都开启了“夜游”模式。
在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记忆中,北京的博物馆很多年前就有夜场的尝试。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北京天文馆,在特定时间开放夜场已有至少10多年历史。北京自然博物馆每年夏季举办“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北京天文馆不定时组织观众参加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活动。
北京自然博物馆“博物馆之夜”活动今年走到第14年,自然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史英周参与了全部14届,在他看来,观众对夜场有特殊的期待,并且“胃口”越来越大。
起初,“博物馆之夜”从夜宿开始,每晚容纳几十个家庭在恐龙馆里搭帐篷,在模拟的恐龙叫声中入睡。后来,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上映,启发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发更多特别的活动。如今,“博物馆之夜”将该馆品牌活动全部汇集起来,让孩子们“爱玩什么玩什么”。
“家长早早预约好了,等到这天晚上,带孩子来到博物馆,他们希望能看到与日常参观不一样的东西,”他说,“这就需要博物馆根据自身特点推出文化活动。”
今年8月11日至15日连续5天,除了各大展厅晚间照常开放,自然博物馆还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合作,引进欧洲亲子科普秀和乌克兰国家马戏团的演出。“博物馆之夜”还有科普讲座、互动实验、文创市集等各类活动。
每一次夜场都是一场大考
事先演练拥挤踩踏怎么紧急疏散、停电了怎么办?
“人们往往觉得,夜场与白天装满观众的博物馆是不一样的。”郑奕认为,“夜晚的博物馆安静神秘,带给人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夜场与日场的不同氛围,一方面引发了观众的特别期待,另一方面也给博物馆带来了白天没有过的挑战。
对北京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说,每年的“博物馆之夜”是一个节日,也是一场大考。虽然已经办到了14个年头,危机感并没有减弱。
每年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都要进行应急演练,模拟的情况包括发生拥挤踩踏怎么紧急疏散、发生火灾如何疏散和救援,以及停电了怎么办?
自然博物馆是长方体结构,西门为正门,出入口均在这一侧;东、南、北三面也开了门,作为消防应急通道,平常不开。8月12日晚间,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三道门也都打开了,均有一名安保人员值守。
“不一定能用得上,但为了安全考虑,夜场时四道门全部打开。”史英周说,由于夜间安保压力更大,夜场安保人员数量要多于日场。
刘超英认为,博物馆开放夜场,不是简单延长几个小时开放时间而已,而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为大部分博物馆场馆设计、人员构成、经费额度、设备设施等,都没有考虑到夜间开放的需求。如今突然要开夜场,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可能短期达不到预期效果。
例如,灯光能否满足夜场的需求?
国博延时开放时,北侧观众入口景观照明采用“重大模式”,但照度仍旧不足。为此,入口还特别增加室外照明灯,保证通行区域的明亮。馆内,西大厅开启夜间参观模式,一号中央大厅开启特定模式,西门出口打开下照金卤灯,方便观众夜间安全通行出馆。
700人加班“奋战”夜场
加班的工作人员很疲惫,博物馆员工一直靠着奉献精神在工作。
夜场还要考虑由此增加的额外成本。
由于大多数博物馆今年年度计划中都没相应安排,夜场潮流的突然到来也意味着活动占用的资源,需要博物馆自己省出来,包括能源使用、物资消耗,以及人员超长时间的工作。
为了维持博物馆这台机器超时运转,每个夜场,都有数量超过观众想象的工作人员,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忙碌。
下午5点之后,国博夜场模式正式开启。8部直梯和20部扶梯不间断运送观众,专门看护这些电梯的司梯达到22人,还有6人随时待命,负责检修电梯故障。
仅仅是负责文创产品销售的工作人员,就达到50多人。在6个文创店,夜场观众可以买到脱胎于国博文物的书签、帆布包、巧克力、棒棒糖……考虑到夏季雨多,观众可能会被滞留,文创店备足了雨伞,价格还打了折。
晚间开放,晚饭是个避不开的问题。国博全馆设了3个食品销售区,可同时满足近500人用餐。临窗可以俯瞰长安街的咖啡厅还有60多个座位,另外,各层都有自动食品售卖机,总计19台,每台都能提供数十种零食和饮料。
官方统计,每次国博夜场,都有700余名工作人员同时在岗,涵盖观众服务、设备保障、安全保卫、餐饮服务、文创销售等岗位。很多人当天工作时长达12小时,尤其是安全保卫部人员,从早晨7点半到晚上9点半,要连续在岗约14个小时。
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连续5天的“博物馆之夜”时,所有部门全员参与,每天晚上,七八成工作人员都在加班。
刘超英说,公立博物馆基本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工资总额限制,工作人员没有加班费、晚餐费,夜间开放很可能没有额外补助。
“晚上观众兴致勃勃,但加班的工作人员很疲惫,博物馆员工一直靠着奉献精神在工作。”刘超英也担心,长时间工作,会对服务造成影响。
千馆千面 不能一蹴而就
夜间开放需要持续的照明,可能带来电气隐患,而古建是最怕火的。
常态化的夜场开放,比原来在特定日期零星的延长开放,为博物馆带来的压力更大。是否每个博物馆都应该在夜间开放,在刘超英看来,也是值得商榷的。
古建类博物馆大多是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责任重大。同时,这些博物馆空间一般较为狭窄逼仄,有的需要登楼观景,有的需要在廊道中穿行,对观众的参观安全也是考验。
夜间开放还需要持续的照明,这不仅增加了能耗,还可能带来电气隐患,而古建是最怕火的。“一定要慎重。”她提醒。另外,有些中小型博物馆本身客流量不高,贸然开夜场可能会门可罗雀、浪费资源。
政府对博物馆的补贴,是依据预测流量和场馆面积等来决定水、电、煤、气的补贴额度。临时增加的夜场,没有额外补贴,需要博物馆从本身就不多的经费中自掏成本。
“现在要求夜场场次更多、频率更高,这意味着必须有新的运营模式。”刘超英说。
自然博物馆为“博物馆之夜”找到了经费来源。由于每年活动众多,博物馆之夜与该馆其他一些品牌科普活动打包,申请了“玩转科学”科普活动市财政专项经费。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也从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申请到“延时开放”专项补助资金,按年度下拨,主要用于贴补因延时开放产生的硬性支出。
大多数博物馆没有这样的幸运。“很小的馆本身经费就不多,很大的馆单次夜场新增的投入又很大,都不太容易。”刘超英说,现在开放夜场的博物馆都是“自己撑着”。
“博物馆本身就是千馆千面,有些先天不具备夜间开放的良好条件,不能一蹴而就。”刘超英说,“但不是说就不可以夜间开放,比如说可以利用预约、限流等措施,进行有组织的参观,确保各方面安全。”
夜场指导规范应抓紧研究
有关部门需要在试点基础上抓紧研究,指导和规范博物馆夜场活动。
博物馆夜场正在重塑市民参与文化生活的习惯。“这意味着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观照下,在‘迈向真正的公共性’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郑奕说。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从2017年开始分夏令时、冬令时设定开放时间,5月1日至10月31日为夏令时,开馆时间延长至晚8点。每年春节,金沙遗址博物馆夜场入馆观众都会超过日场人数。
在北京,博物馆夜场是点亮夜经济的一环,也被冀望于打造夜间消费“文化IP”。
国博首次夜场,王学勤从傍晚一直逛到晚上9点,出馆的时候,天安门广场已经灯火通明,地面积水泛着光。夜游博物馆,也让她避开了刚刚降临的一场大雨。
夜游国博也成为王学勤这个暑假在北京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原本晚上出游的计划只能想到鸟巢或后海,但博物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博物馆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如果晚上逛博物馆成了很时尚的行为,整个城市文化氛围也会提升。”她说。
今年7月底,北京市文物局向北京各地区博物馆下发《关于倡导博物馆夜间开放、助力繁荣夜间经济的通知》,建议在每年中华传统节日、公休假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或暑假期间,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开放夜场参观、开展夜场文化活动。
倡议发出之后,又有不少博物馆、纪念馆开始探索夜场开放。7月,中华世纪坛开始每周末延长开放;8月7日“七夕”当天,北京17家博物馆同时开夜场。
“参观博物馆本身不产生经济效应,但会带动餐饮等其他消费。”刘超英说,“博物馆热”刚刚兴起,此时推出“夜游”是正当其时,有关部门需要在试点基础上抓紧研究,对更多博物馆进行夜场活动的指导和规范。(记者 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