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教育 > 正文

院士不妨给新生上通识课更多些

来源:钱江晚报编辑:徐颖发布时间:2019-09-17 18:35:48

  据报道,在不久前的浙大2019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几位院士给新生上起了“开学第一课”。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为医学院本科新生讲授的“开学第一课”,可不是巴老拿手的免疫学等专业课,而是通识课。其他的如岑可法院士、杨卫院士讲的也是通识课。

  肯定有人会惋惜:这几位重磅院士,时间宝贵,这一两个小时的学时,不给博士硕士来用,却给一群初进大学殿堂的小毛孩讲课,而且是通识课,岂不是太不值了?此话非也。

  这几年来,包括浙大在内的大学是越来越重视本科生的通识教育了。比如不久前浙大副校长罗建红就指出,现今教育制度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容易把学生的视野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因此他提出一个概念: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强调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讲究“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

  几年前,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一份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就读大学之前优于全球同龄人,但在本科阶段被“消磨”——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读了两年大学后几乎没有提高,而美、俄的同龄人则取得了显著进步。为什么?通识能力的问题。这首先涉及到一个自学能力的问题。本科阶段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但正如巴老所说,在大学里,“你三分之一的知识和能力不是老师教的,而是你自学来的。当医生后,60%甚至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来源于自学。所以养成自学的能力,是大学生区别于中学生的重要标志。”自学自悟就是一种通识能力。

  更重要的是,大学本科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会,悟懂,并践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根本道理。”这些通识才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专业可以迟一两年选定,甚至还可以跨学科,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眼前的知识、能力固然重要,素质、人格更对一个人有决定作用。有了完善的人格素质,拥有了真善美的心灵正确的世界观,一个人才能百折不饶,艰苦奋斗,为自己为国家而奋斗。修好身,育好人,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人说:本科教育的灵魂在于“育人”,而非“制器”。院士丰富的知识和人生感悟,就像制高点上的火炬,点燃了学子的心田,照亮了他们的前程。这些年,大学课堂上越来越鲜见名家大师的身影,重科研而轻教育之风为患不浅。然而,大学生更需大师点拨,大学者,大师之谓也。这就是院士上通识课意义所在。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