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他,是因为现有工作的收入不够吗?答案显而易见:上无养老压力,又是单身的他,时常到五星级酒店吃工作餐,比同龄人的日子已然宽裕不少,犯不着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赚这份额外的收入。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他从事这份副业,答案让人大跌眼镜:当英语老师,帮助他从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解脱出来,进可攻退可守,与学生交流简单又真诚。
现在,一个描述年轻人职业状态的新词语流行起来,那便是“副业刚需”。如果说,之前流行的“斜杠青年”大多止于自吹自擂,一个人名片上的斜杠再多,也多半属于他的业余爱好的话,现在的“副业刚需”可是实打实的。白天跟你在办公室里面对面或背靠背的同事,夜里可能摇身一变,成为网店的店小二、兼课的老师、网约车司机……
“副业刚需”是真的“刚需”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先来说说“刚需”似是而非的一面,对于大多数“副业刚需”者而言,他们的主业足以让他们维持生计,甚至过上还可以的生活,并不存在离开了副业就无法生活的问题。所谓“刚需”,更多的是他们对于自身生活境遇的调侃。
承认“副业刚需”的合理意义,则要从另一个维度认识。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样,本职工作或许能够带来足够收入,但并不能同步带来与之匹配的自我实现感。很多人在本职岗位上都感觉自己只是一颗螺丝钉,上司指派你到哪里“搬砖”就要到哪里去。而从事一份副业,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带来的自我实现意义,要远远超过额外收入。
现实中,不管有没有从事副业,年轻职场人士从事工作的总体时间有增长的趋势,是普遍存在的事实。那种在计划体制中,掐着点下班、休息时间完全属于自己支配的情况,对于都市青年来说是基本不存在的。身边就有不少朋友经常表示,即便周末到郊区郊游,可能遇到手机信号不畅通的情况,也要提前向上司报备,取得谅解以后才放心游玩。而这种随时在线的职业状态,可能是这一代无法逃避的困境。
当然,很多年轻人并不排斥这种生活与职业交织的情形。与其躺在家里煲剧、玩游戏,不如战战兢兢从事额外的工作。他们更在意的是,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真心认同的,如果认同这份主业,那么就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实现自己在职场上的价值;如果主业不尽如人意,那么就从副业上寻求更大的认同。
有机会从事副业,至少说明你的主业界限分明,不会过度挤占私人支配的时间。相比被动地、无奈地加班加点,这当然是一种职业状态的优势。怕就怕主副不分,干不好主业,反倒以“副业刚需”做借口。
谁都无法决定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怎么样。面对职场的短板和缺憾,有人选择闪辞,有人选择抗争,现在又有人选择“副业刚需”,只要作出了决定,就应该对此负起责任。相反,对于职场上的一点不如意,动辄抱怨和意气用事,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自己陷入更多的困境和磨难。
最新的消息是:我那位曾经教GRE实现“副业刚需”的朋友,在主业上时来运转,几年来任劳任怨和隐忍终于获得了高层领导的赏识,最近被外派到国外担任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当然,他也终于告别了那段兼职英语教师的日子。在他眼中,主业工作的压力更大了,但更接近于自己理想的状态。现在,在偶尔收到学生的感谢信时,他还会在朋友圈里炫耀一番,怀念自己那段短暂而疯狂的两面生活。(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