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薄永明(左)在大棚里指导菜农。资料图片
正高级农艺师、畜牧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日前,浙江4名职业农民凭借过硬理论知识和丰富生产实践,获评正高级职称。职称评定激励职业农民持续提升技能,也为吸引和培养农业人才提供了新路径。
前不久,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主持的农业正高级职称评审会结果出炉,全省109名新晋农业正高级职称人员中,4名职业农民“榜上有名”。
“土专家”缘何评上正高级职称?“过硬的农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生产实践是关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处长吴新民说,希望通过职称评定让职业农民生活更有奔头,也为吸引、培养农业人才提供新路径。
田间地头练就绝技
皮肤黝黑、身形精瘦,初见薄永明,一眼便瞧得出他经常往田间地头跑。
他是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专家,这次被评为正高级农艺师。
在农艺业深耕28年,薄永明认为,育种人就是要泡在田里才能出成绩。薄永明的试验田培育出了优质高产西瓜品种“美都”,凭借较强的抗病性和耐储运等特点,已成为农户心中响当当的“宁波制造”。这些年,薄永明团队育成瓜菜新品种74个,其中青菜品种基本实现替代进口,近5年他主持育成的瓜菜新品种已推广250万亩以上。
“以前申报农业科研项目时,对申报人有职称要求,总觉得底气不足。”薄永明说,如今有了正高级职称,不仅有助于申报相关课题,更有信心在研发上加大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新品种。
获评正高级畜牧师的麻剑雄一直致力于培育优质国产长毛兔品种。“这意味着自己有了更大的平台,要为长毛兔产业培育更优质的品种,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麻剑雄说。
此次一同评上的还有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的正高级农艺师娄建英和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的正高级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马亚平。与薄永明和麻剑雄一样,娄建英也是本科学历。她深耕蔬菜种子培育工作30余年,主持选育的杂交一代早春甘蓝(俗称包菜)“争春”“晓春”品种,成为全国主栽品种。马亚平是中专学历,从事茶产业40余年,一直奔走在茶园、工厂、实验室和销售一线。
职称评定大门敞开
什么样的农民才能评上正高级职称?“这4名职业农民,都是深耕各自领域多年的佼佼者。”吴新民说,在农业正高级职称资格评审工作中,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与人社部门经过多轮会商,科学确定评审条件和量化标准,突出政治品德和工作实绩,激励基层一线和农业主体,并对每位评审对象按分类评审原则进行量化评分,严格把关。
近年来,浙江一直在探索农业农村人才培育,相继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乡土人才培育计划等,进一步加大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力度。据了解,浙江省现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中,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达16万人。
2017年,浙江提出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业系列职称的评审范围,评审并轨、证书统一,实行“弱化论文、突出技能技术”的申报条件,坚持“差异把握、分类评价”的评审标准,体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截至目前,浙江已经评出154名副高级职称的职业农民。今年3月,浙江又为农民打开了正高级职称评定的大门,规定除涉农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人员外,职业农民也可参评。
乡村需要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的职称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更多农民学习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前段时间部分地区病虫害频发,农民可以就地咨询相关农民专家。”浙江省农科院科研与合作处处长蒋永清认为,职业农民有机会提升自我,接触更大、更高的平台,对农业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此次为农民评定正高级职称,打破了唯学历、唯论文、唯项目的评价体系,让田间地头的‘土专家’有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红东说,在浙江大学,之前已尝试类似职称评价体系,一些缺乏学历、论文和项目支撑的“土专家”,凭借在行业内的突出表现,也能获得职称,还有机会为学生授课。
在吴新民看来,农民也能当“教授”,有利于激发职业农民的创业热情,激励他们持续学习。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一个舞台,让他们有资格申请更好的项目,继而形成团队共谋乡村振兴。同时,这也让大众看到农民职业的魅力,进而吸引更多人才回到乡村,更好地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短板问题。
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一步,浙江省将通过职称评审向一线倾斜等多种途径,着力打造引领型、开放式、多元化、可持续的“三农”人才队伍,为广大涉农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环境。 记者 窦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