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到录取结果的你,是不是已经开始畅想起未来大学生活的模样?中秋夜坐在文学院粉墙黛瓦的院子里赏月;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感受古今交融的混响……网友“云祁连”用极富灵气的文笔,记录了在南大仙林校区四年本科生活的“限定记忆”,成为了新生们无限向往的“南大生活指南”。长达万字的“仙林生活碎片”,也激发起无数南大校友的怀想:那些年的记忆啊,总是闪着金光。
网友动情撰写“南大生活指南”
这条名为《仙林生活四年的一些声光色味碎片》的微信长达万字,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学习生活的“衣食住行”全包罗,完全就是“南大生活指南”一般的存在。作者“云祁连”的文笔干净而富有灵气,无数的细节让不少在仙林读过书的网友会心一笑。比如,那些考试周逃不过的泡图书馆的日子,“量子力学考前,曾在图书馆外文区复习了七整天。靠窗有张圆形的大桌子,一大堆参考书放肆地摊开,幸福满溢。毕业拍照,又走到这里。阳光依旧温柔地洒进来,书籍原序摆在书架上,仿佛从未有使用的痕迹。”还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关于味觉的不同评判:“室友江西人,总嫌食堂没味道。最爱吃一家叫‘乡丫头冒菜’的外卖,向我保证肯定不辣。我几经诱惑,忍不住点了个微辣,被辣哭。”
还有高校校园里总也逃不开的“校猫”们,“南大的猫很多,它们经常到访数学课堂,把‘睡姿几何’学得很好。冬天的时候,蜷成同体积下表面积最小的球形。夏天的时候,摊得接近二维平面。”还有南京秋天久久萦绕的香气。“云祁连”注意到,南大仙林校区,植物的生长周期都经过设计,一年四季都有花期。“四食堂侧门有棵栀子,一到初夏,满路暗香。初春桃樱杏李,暮冬腊梅,深冬山茶。大雪飘飞,雪堆里露出鲜红的花。”而他对于桂花的描述,则让仙林的深秋分外甜美:“帕乌斯托夫斯基说,有的花树的香气是一个环,只有在这个环外面才能闻到。桂花就是这样,离几步远香得腻人,摘下来细嗅又不明显。五食堂前空地有好几棵桂花树,和路灯长在一起。傍晚站在食堂门口等人,空气甜蜜,灯光暖黄,晚霞漫天。”
生活细节引发校友集体回忆“那些年”
《仙林生活四年的一些声光色味碎片》不仅成为了即将迈入南大的2020级新生畅想未来学习生活的“南大生活指南”,也让不少已经毕业了的校友集体怀念校园生活。尤其是文字中对学生活动的描述,更是将“南大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八年世界杯的时候,九食堂为打造观赛场地,安装投影仪、彩电。天花板垂下各队旗帜,饮料窗口延长至凌晨,宿舍也取消门禁,通宵允许进出。同学们呼朋引伴,坐满则站,大厅里人山人海。凌晨走在食堂外的马路上,根据飘来的呐喊声,就能判断场上局势。”“学校里的演出大部分免费。哪怕是世界级大师,只需转发集赞,就能直接领票。常年占据人气榜的,少不了学校办的十大歌手大赛、歌魅的音乐剧、交响乐团的校庆音乐会。十二点准时放票,九十点钟就有人等候,午饭时已成千人长龙。四五六门前蜿蜒曲折,直摆到基础实验楼下。向前看去,那座扁平的灰色建筑一头翘起,卧在平坦的大理石广场上。长队里人手一票,从窄窄的小门进入,如竞相登上一艘满载人类文明瑰宝的末日方舟。”
“都7年了乡丫头冒菜居然还在。”“表示用过仙林和鼓楼所有的邮筒。”“没想到还有人会提起那句’何妨吟啸且徐行’,13级老学长老泪纵横。”这篇文章的评论区,赫然成为大型校友聚集地。划过屏幕,有人落泪、有人作诗、有人陷入回忆,更多的人向作者表达感谢:“谢谢你的文章,让我这个老校友,看到了仙林。”
作者是南大天文学院毕业生,40天写下万字长文
近日,记者联系上了“云祁连”,他是南大天文学院2016级的学生刘丰源,今年刚刚从南大本科毕业。他告诉记者,决定写下仙林生活的记忆碎片,是受到了毕业典礼的触动。6月22日,刘丰源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参加了毕业典礼,“拍照,拿证,参加典礼,收拾行李,朋友们谈笑如常,没体会到什么感伤。”然而第二天醒来已是正午,从床上坐起,发现舍友都已离校,房间徒有四壁,三张桌子空空荡荡,“世界寂静,我孤独一人,呆坐在宇宙中央。”7月2日,还留在校内的刘丰源在电脑上新建的空白文档中“拾起”大学生活的第一枚记忆“碎片”,40天后,文章攒了一万字,回忆攒了一箩筐,人却已行至千里之外。
“很高兴自己写的东西能给大家带来意义。”刘丰源表示,“看到有毕业多年的南大人回忆当年的事情,格外有种沧海桑田的感觉,可能我的记录在若干年后也会如此吧。再就是看到很多同龄人补充了别的碎片,那些我不知道的角落也完整了起来。”
“南大外表形式上很平实、朴素;精神上高度梦幻、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人本主义。”刘丰源如是评价母校的气质。他表示,自己的写作风格受到《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影响。而他写作的驱动力,是因为读到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的作品:“我很喜欢这种有人文素养的科学家,有很多大科学家的文笔都非常不错,爱因斯坦、海森伯、罗素、伽莫夫,他们让我觉得写作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实习生 张紫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