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教育 > 正文

河北石家庄:515个智慧教室带来了什么

来源:河北新闻网编辑:徐颖发布时间:2020-08-19 09:59:05

  日前,教育部公布“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河北石家庄市裕华区从全国上百个候选区域中脱颖而出,成为河北省仅有的两个实验区之一,也是县区级层面唯一的实验区。

  此前,裕华区还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智慧教育试点区”。目前,该区智慧教室已达515个。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教育试点区,裕华区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哪些探索?又面临着怎样的考验?

  调动每个学生来“互动”

  在石家庄市裕华区立德实验小学,老师们每节课都用“图+文+二维码”形式教学,实现扫码即可学。(资料片)

  对没有信息教学经验的学校来说,疫情防控常态化中的网课,一度给众多师生带来各种忙乱。

  但在石家庄市裕华区,各小学的网上教学却进行得较为顺畅。立德实验小学就是其中一个。

  “我们的网课不但进行得有条不紊,而且老师们在镜头前表现自如,孩子们在网课上互动十足,表现踊跃。”立德实验小学四年级一班班主任马红伟说,班里开展的线上“郊游”活动中,学生自己担任导游CEO,带领大家“云游”四海。

  “这份从容得益于我们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立德实验小学校长崔丽菲说,“从2018年开始我们就开展了信息化教改,把信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鼓励全体师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课程开发,实现了‘互联网+课程’的双驱动模式。”

  据了解,近年来,裕华区累计投入9600多万元,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为青园街小学、石门小学、立德实验小学等学校全部配齐HiTeach智慧教室。同时,引进社会资本,获赠HiTeach智慧教室167个,Pad教室45个。目前,全区共建成智慧教室515个,其中,HiTeach智慧教室415个,Pad教室100个。

  信息化走进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

  以国际城小学的英语智慧课堂为例。课前,老师将预习内容、微课和前测练习发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检测,并将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课中,学生利用平板电脑互动题板进行学习交流,老师们在课堂上通过随机点名、抢答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课后,学生将作业拍照上传,教师和同学及时点评点赞。

  “智慧课堂还拥有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让教师更加全面、快捷地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实现高效课堂。”国际城小学校长苗二朝说。

  目前,裕华区各智慧课堂已形成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前导图+微课进行预习,课中小组交流探究,课后推送微课实现一对一辅导。

  记者在立德实验小学了解到,师生们还将教学知识点、难点和兴趣点录制成短小有趣的小微课,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分享。每一位学生都是小老师,都有自己的视频讲题库。他们开发的学生系列课程“小老师 大智慧”通过学生视频讲题,不仅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巩固,还通过分享实现了生生互动,资源共享。教学楼楼道的墙上,随处可见这些二维码。记者拿出手机扫码,手机上立刻出现了孩子们录制的习题讲解、特长展示、生活技巧等小视频。

  “这几年我们交流走访发现,我们在教学上用到的先进信息化设施,基本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崔丽菲说,信息化教学也让孩子们的眼界大为拓展。

  云上教研让所有老师都参与

  从备课到授课,裕华区各学校老师也在探索和适应信息化教研。

  与以往的常规备课不同,神兴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崔羽飞通过云视频的形式,与3个校区的学科老师同步备课。“大家借助摄像头、耳麦和大屏幕畅所欲言,共同探讨研究学科相关问题,达到了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备课效率和质量。”崔羽飞说。

  在金马小学,语文老师王奕每次备课前,都会通过希沃平台向学生发送预习内容,然后根据平台采集的预习反馈情况,针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备课,实现了基于学情的个性化备课。

  “我们鼓励学校采用双线组合教学模式,即各学科骨干教师、带头人线上授课,科研型、默默耕耘型教师作线下精准专项辅导,打破校区、打通年级、跨学科整合进行云端备课、研课、授课。”石家庄市裕华区教育局教研中心主任谷华说,全区根据各学校硬件配备及教师信息化素养实际情况,采用十几种在线平台、辅助工具、互动软件开展云上教学教研。

  不同学校,甚至同一学校不同老师,所用信息手段也不一样。有的用钉钉、希沃、冀教云,有的用微信、QQ、优学派、智空网等资源,还有的配合趣配音、抖音等多种渠道和技术工具进行个性化教学和推送。

  “希沃、冀教云等平台的在线编辑功能是我们学校老师们备课的‘妙招’,利用协作文档的优势,把它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教研相融合,形成了五环节于一体的协同教研。”崔丽菲说。

  在教研能力培训上,学校同样也用上了各种信息化手段。

  比如在听课评课活动中,学校所有听课老师同时打开协同教研表,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评课。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用手机记录下教学片断,并写下点评意见及建议。

  立德实验小学的老师们讲完课后,把这些资料直接导出,加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就形成了一个新研究成果——“码”教案。区别于以往的教案,“码”教案上面有四个二维码,第一个是资源码,是这节课的预习内容;第二个是设计码,是对本节课最精彩环节的设计说明;第三个是训练码,针对这节课的拓展延伸讲解;第四个是辅助码,是授课教师的教学实录、教研记录、反思等等。这样的一份“码”教案,不仅可视、可听,而且有厚度有宽度,还能实现资源共享。

  在崔丽菲看来,这样的协同教研,实时同步,不但大大节约了时间,而且避免了重复和交叉,同时打破时间地点限制。一份教研记录不仅授课教师可以看,其他老师也可以通过课堂照片、视频点评,了解课堂,学为所用。

  像这样突破时空、地域、学科、学段和人员等限制,通过云平台将教师自主研修与学科共同体研修相结合的创新,让裕华区的老师们受益匪浅。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区域资源库中选择相关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研员、区域名师、骨干教师或专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结合教学中的热点、难点或困惑的问题,在网络平台上发起学科共同体主题教研,进行在线教研活动。

  裕华区教育局局长赵玉秋表示,云上教研让所有教师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全区的教研活动中来,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探索

  石家庄市第44中学和灵寿县南宅乡中学通过开展“远程互动”,利用“双师课堂”让优质课程在两校实时同步、面对面授课。(资料片)通讯员高文娟摄

  对于未来,赵玉秋说:“我们将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打造裕华品质教育,通过构建新型教育大数据支撑系统,完善并充实教育基础资源库和优质教育资源库,建成‘裕华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区、校数据无缝对接,让学生平等地享受均衡、优质的教育。”

  今年复课期间,神兴小学和南栗小学之间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双师课堂”活动,神兴小学英语教师王松珊通过网络在线,为南栗小学两个班的110多名学生送去了优质的英语课。

  “双师课堂”,即一堂课由两名老师共同完成,名师进行视频教学,辅导老师进行线下答疑。

  借助“云端+课堂”的模式,从师资短缺和薄弱学科入手,裕华区规划设计了“双师课堂”。“师资力量好的学校通过网络将课程同步给其他学校,其他学校的老师作为课程辅导员,从而实现优质教育的‘共建、共生、共享’。”赵玉秋说。

  裕华区希望此举能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一种探索。

  “之前我们打磨一堂课,可能就是只有自己学校教研团队在打磨,但‘互联网+’同步教研活动让实时交流获取‘真经’成为现实,助推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教学热潮。”赵玉秋认为,“同步课堂本质是一种‘共同的提升’。它为不同地域教育之间的互相协同提供了可能,有利于真正打造好线上线下‘教育共同体’。”

  全区教育资源的联动,让一些创新探索很快被复制和借鉴。

  石家庄市第44中学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翻转课堂”,就是其中一例。

  该做法主要是,课前老师把新课做成微视频让同学们预习,课中根据预习情况进行难点讲解,课后再通过老师的微课巩固知识点。石家庄市第44中学副校长李芳认为,“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目前,裕华区金马教育集团、神兴教育集团都已经引入“翻转课堂”教育模式。

  据了解,今年裕华区要继续全力推进智慧课堂、智慧校园从“建起来”向“用起来”进行转变,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最终实现由远程教育、电子课件、校园“一卡通”等独立环节向形成学校乃至全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完整业务流程转变。

  按照规划,未来该区将基于教育信息化运用理念,建成以“智慧班级”“智慧校园”“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为核心的区域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智能化水平,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河北日报记者 王峻峰 任学光)

  记者观察

  新模式需要新机制

  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26万所,在校生1.54亿人,专任教师1001.65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到94.8%。但是,教育区域发展仍较为不平衡。

  对此问题,教育界认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有望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但如何利用信息化抹平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石家庄市裕华区教育局局长赵玉秋认为,当前,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意义不仅在“育学”,更在于“育师”。“不仅要改善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乡村教师技术培训、教学内容开发等软件支撑方面也要跟上。”

  确实,在一些地区,好不容易配上信息化设备,但老师不会用、不想用,装备成摆设;有的虽然用上了,但是数据资源不好找,老师缺乏利用信息化教学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破解这一困境?裕华区实行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机制给出了答案。全区近3000名中小学教师全员接受了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并提供多种教学平台操作指南和专业技术支持,帮助教师们树立信息化教学思维,为信息化教学做好了准备。

  教育界人士还建议,要完善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激励机制,将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城乡结对帮扶成效作为地区和学校考核的重要考量因素,鼓励、支持教师因地制宜制作微课等更多优质内容、提供优质线上服务。

  对此,裕华区也做了积极探索。石家庄市第44中学和灵寿县南宅乡中学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开展“远程互动”,利用“双师课堂”让优质课程可以在两校实时同步、面对面授课,让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可以说,信息化手段下的“双师课堂”正在有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机制体制是改革创新的保障,没有与改革创新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有关专家表示,要紧紧抓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好时机,尽快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系列机制建设。比如,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统筹协调、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完善社会力量特别是调动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机制,探索建立教育信息化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推进机制等。

  文/河北日报记者 王峻峰 任学光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