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11年前,杜赢是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第一个走出山村的大学生。令乡亲们费解的是,他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工作,而是选择回乡从事白茶生产工作。创业两年后,从2015年开始,杜赢创办的茶厂的营业额以每年100万元的速度递增。去年,茶厂纯利润达四五十万元。杜赢认为,自己之所以成功,是赶上了国家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好政策,也恰好在白茶的快速发展期介入了这一行业。
随着国家扎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教育、经济和文化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态势和创业环境今非昔比,返乡创业自然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选择。无论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指出的“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还是今年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抑或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19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均可见国家大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坚强决心,诸多大学生返乡创业因此既是在响应国家号召,也是志在实现自身的远大抱负。
正是受益于国家的政策推动,当下返乡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农村基层已经成为大学生发挥才干、反哺家乡的广阔空间。返乡创业也好,扶贫支教也好,都是发挥所学、展现自我的方式,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格局。背后的推动力在于,由于生于斯长于斯,大学生对家乡的历史、现实较为了解,知道当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瓶颈在哪儿,只要找到适合的创业切入点,打好亲情牌,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很容易走出传统商业模式的束缚,成就一番事业。近年来涌现的返乡大学生典型,多是将所学专业与乡情有机结合,圆了自己的创业梦,也帮助父老乡亲圆了致富梦。
许多大学生返乡之后勤于调研、深入思考、大有作为的现实也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往农村娃考取大学后留在城市,不再返乡,并非完全是大学生自己的原因。当地方政府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价值,有招揽人才的意识,致力于为考出去的大学生搭建发展平台,给予足够的激励举措,就不愁有凤不还巢,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可喜局面。从现实角度看,哪个地方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哪个地方就会形成人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更容易快速实现脱贫。当更多大学生心系家乡,将回乡创业作为人生选择,改变我国广大农村面貌,实现乡村振兴,便指日可待。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大学生是助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延长农产品价值链条,提升农村文化品位的重要力量。而引导更多大学生返乡就业,当地政府应该做足功课,全面布局,着眼长远。一方面,不妨对在外地读书就业的大学生进行系统调查,及时掌握即将就业大学生的专业、学历等状况,建立地方大学生人才库,提前做好沟通,吸引他们回乡,在家乡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做好“正面典型”的宣传工作基础上,在创业政策落实、贷款支持和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相关培训等方面还要持续发力。这是因为,任何创新创业,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需要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通过积极稳妥的扶持政策,解决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融资、用地、服务、人才、风险应对等难题。这些工作做好了,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有望从根本上扭转,会有越来越多的“走出去”的大学生“走回来”,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有了这样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有助于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今日之农村在国家政策扶持和互联网大潮带动下,已经有了较高的起点和极大的发展空间,对此大学生要有明晰的认识,认识到返乡创业背后的现实意义,转变唯有大城市才有发展机遇的狭隘就业观,将精力放在个人与家乡发展的优势互补上。而且,面对疫情的持续影响,返乡创业不失为一条另辟蹊径的职业发展选择。认清现实、及早规划、发挥所长,将发展家乡经济与自身成长结合起来,争做“新农人”,个人圆梦亦能造福乡梓,何乐而不为?张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