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青蓝小学六年级学生倪子菡的爸爸所在工厂专门生产病毒防疫物资,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倪子菡主动提出去工厂帮忙。在完成包装、分拣、搬运等简单任务之后,倪子菡开始向高难度挑战——计算医用消毒液配比成分。
“这不就是数学里面学的百分比知识吗?老师教过十字交叉法,同样可以用来计算消毒液浓度配比。”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倪子菡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验算、核对,最终的数据得到了工厂技术骨干的认可。
这场基于学生经历的学习活动,是杭州市青蓝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剪影。近十年来,该校以“让经历伴随学习”为视角,凸显学生经历在学习中的构建价值,学生的学科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因而悄然改变。
诊断: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脱钩
杭州市青蓝小学现有两个校区、学生1500多人,是一所典型的大城市主城区学校。
“学校办学稳扎稳打、波澜不惊,直到2011年的一次大规模调研,真正触动了这所百年老校的办学神经。”校长娄屹兰说。
从跟踪毕业生的后续发展来看,知识的习得和应用存在“脱钩”现象,即便到了中学、大学成绩依然不错的学生,工作后真正成为顶尖人才的很少。而另一份调研给出的数据是,只要与学生经历相关度高的学习,综合评测得分就高。比如语文好的孩子,课外阅读往往不少;英语好的学生,很多父母就是做外贸工作的,他们假期中经常会跟随父母出国。
经历对学习的影响,左右了娄屹兰对深化学校课改的方向抉择。同年,学校根据学生经历层次的不同,围绕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业成绩”“解决问题能力”制定了适用于一至六年级的《学习水平等级表》,共分简单生活情境、生活交际情境、单一任务情境、综合问题情境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方式的目标任务。学生对号入座,教师帮助诊断并确定方向。
同时,学校各年级每月定期举行一次“经历成长会”,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形式对学生所在的等级进行评估论证,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帮助。
至此,每名学生形成了一个“经历数据包”,并附有教师订制的学习任务单。
唤醒:“活动情境场”激发学习兴趣
城市学生经历丰富,经历伴随学习是否只是一个简单命题?面对一些人的质疑,娄屹兰的观点是:小学生的经历具有碎片化、单一化的特点,且许多经历尚未与学习有效融合。学校须加以唤醒,最适宜的年龄段就是零经历、浅经历的一二年级。
开学第一天,每名新生收到一份有趣的礼物——开学闯关卡。《开学闯关》设立了“我的小档案”“认识学校”“认识老师”“认识同学”等多项挑战项目。学生根据图片寻找校园中的各个场所,如操场、校史馆、教室、洗手间等,可以同伴互助,可以自我探索,也可以向老师求助。每闯一关,就会得到同伴或老师的签名认可,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校园生活经历被悄悄唤醒。
进入课堂后,配合书本上的教学内容,青蓝小学专门设置了“背景资源库”。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讲的是毛泽东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故事。该课具备特定的历史背景,学生凭已有经验不能完全理解。娄屹兰在执教时,引导学生借助背景资源库搜索到《国宝档案》节目,补充了挖井前“乡亲们迷信挖井会破坏风水,认为当地是一条旱龙,挖不出水不同意挖井”“毛主席带领战士们多次勘测,选择满足地下有水和不影响乡亲们住房两个条件的挖井地址”等视频,让学生深入理解毛主席说服乡亲、选择挖井地点的艰难。课后,很多家长意外地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居然喜欢上了《国宝档案》。
在青蓝小学,有不少稀奇古怪的教室,例如“阅读畅享园”“数学实验室”“生物探秘室”。“数学实验室”有许多功能各异的区域,游戏区的汽车华容道、3D立体迷宫、智慧金字塔、魔方等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阅读区为孩子准备了数学绘本,让孩子在阅读中把生活与书本知识链接起来。实验区则借助一定的设备,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进行数学建构和探索。
“这些,我们都归结为‘活动情境场’。”娄屹兰认为,因为贴近真实生活情境可以最大程度地唤醒学生经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连接:生活体验让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一亿有多大?”这是四年级数学的一节综合性探索课的内容。大多数小学生意识中一亿就是“1后面加8个0”。这仅是一种表象的认识,没有建立真正的数感。
经历与学习的连接此时就显得非常重要。数学教师胡艳英从自然、社会、科学等多方面选择实例和数据,为学生“搭桥”。比如伴着钟表的滴答声,学生跟着节奏不停地画,60秒结束。用计算器计算得出,“每秒画出1个点,不眠不休一刻不停地画,要画3年两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学生初步找到了“一亿”秒的感觉。
以此类推,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去寻找答案:100张纸厚1厘米,一亿张纸厚1000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一只蜜蜂长2厘米,一亿只蜜蜂连起来2000千米,相当于从杭州到北京一个来回……
类似的连接,在三四年级的课堂上正成为常态。此时,娄屹兰又将课改往前推了一把:将片段式的连接重新整合,产生新的学习样态。
教材中的经典篇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学校将两者聚合,汉文化研习社应运而生。学期初,社团老师发布综合性学习主题,如“节日文化”“匠人匠心”“十大名花”等。学习活动以任务菜单式开展,学生小组合作,需要完成资料查找、整理删选、语言重组、图文制作等任务,最后通过当“小老师”的方法,将学习成果进行社团交流。
该学习方法是灵活的,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到自然界和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这是基于学生真实经历的STEM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很快。”娄屹兰说。
创生:让学习释放出巨大能量
青蓝小学近十年实践发现,通过低段的唤醒、中段的连接,学生进入高段后面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能借助结构化的前经历,形成创造性的学习成果。
2019年,杭州市开始实施《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电动车驾驶员和乘坐人员佩戴安全头盔,而学生对佩戴头盔的作用以及头盔的防护原理并不十分了解。
学校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VR拟真场景,让学生真实感受不戴头盔发生车祸时的震撼与可怕。某学生团队以此为契机,尝试着设计更加优良的头盔。
该团队通过“问卷星”调查,发现市场上头盔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网络上收集到的信息,绘制出一张张改进头盔的思维导图——有的带有气囊,有的加上报警器,还有的自带导航系统。大家充分想象,天马行空。
草图完成后,教师进行初步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到了第二稿,学生改进了头盔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有的选用轻便的塑料,有的选用坚固抗衰的铝合金,甚至有人找到了可自我修复的“聚脲”这种新材料。
最后,学生将制作好的头盔带到学校进行舒适性能和安全性能测试。他们不但经历了工程设计的全过程,还提高了交通安全意识。学生们后来还上街参加志愿者活动,向市民宣传佩戴头盔的安全知识。
创生,让青蓝小学的小学生释放出了大能量。在“环球自然日”世界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赛上,他们拿到了第一名;在国家专利申请中,他们的“防溅水杯”“漏电保护器”等20余项发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更有多名学生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作品选送参加“欧洲青少年科技展”。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让经历伴随学习”已结出累累硕果。课题多次在浙江省优秀科研成果中获一、二等奖,教师们赴全国各地执教“经历系列”课堂300余节,出版专著12本。该课程目前已在国内23所小学进行推广。记者 蒋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