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前,教育部在公开回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透露,该部正组织开展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结合当前防疫抗疫形势,将在科学、生物学、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相关课程中,补充防疫抗疫相关内容。
应该说,教育部门积极推动防疫抗疫相关内容进入义务教育课程,是及时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749号建议中的内容,即“关于在中小学语文、政治、历史课程中增加新冠疫情相关内容,在新学期应重视思政课,增加疫情防控知识、禁食野生动物教育以及疫情防控期间先进人物事迹宣传等”。同时,此举也是出于现实需要,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和国内疫情防控依然不能松懈的背景下,无论是基于落实学校公共卫生教育和普及防疫常识,还是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来看,都有必要在既有课程中增加防疫抗疫相关内容。
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相信今年我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行动一定会载入史册,成为难以磨灭的、永远闪亮的民族记忆。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小学生在具有一定防疫知识、拥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要记住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记住那些感人肺腑的抗疫故事,尤其是那些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今年新学期开学伊始,中宣部、教育部就联合印发通知,对全国各类学校结合开学入学教育开展抗疫精神宣传作出部署。通知指出,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研讨交流、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宣传教育,激励广大学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因此,防疫抗疫相关内容进课程,是落实相关要求,是帮助中小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好知识、成长成才。
值得肯定的是,义务教育课程补充防疫抗疫相关内容,要求具体,指向明确,利于中小学更好落实。如果说帮助学生树立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观念,掌握一定的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是弥补疫情防控情势下的知识短板,从身体方面为中小学生增加一道保险,那么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和主动作为奉献精神,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内容,则是让他们的思想跟上现实变化,把个人安危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心灵和精神层面有着坚定之锚。
具体来说,在科学、生物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中补充防疫相关内容,让防疫常识具体化、持续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做疫情防控的小小宣传员、代言人。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中补充抗疫相关内容,让抗疫精神全面化、常态化,有助于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和主动作为奉献精神,让抗疫精神深入学生内心,转化为他们成长的能力,起到端正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从现实来看,在抗击疫情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生动案例,是历史、语文等课程的鲜活素材。将感人的抗疫故事、伟大的抗疫行为融入日常教学,能激发中小学生产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激励他们埋下爱家爱党爱国的种子,形成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
培育时代新人和优秀人才,课程是重要抓手。将防疫抗疫相关内容融入义务教育课程,说到底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夯实中小学生防疫能力和培育抗疫精神的重要举措。而且,两个方面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则关注身体,一则关注心灵,一个侧重知识与能力,一个侧重精神与情怀,最终归结于素养的提升。防疫抗疫是一堂大课,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和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上好这一课,中小学生便能更好与时代同步合辙同轨,未来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作者:史峥,系渤海大学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