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为未来15年我国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当代青少年担负着重要的“青春责任”,对于15年后的生活,他们有着怎样的想象?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你心目中15年后的中国什么样”青少年调查显示,72.4%的受访青少年规划过15年后自己的生活。对于到2035年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受访青少年信心度打分平均8.1分,31.8%的受访青少年打出了满分10分。
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受访青少年信心度平均打分8.1分
2000年出生的琳琳(化名)正在读大三,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高考填志愿时,她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未来15年,我给自己订的计划是去山区做支教,去其他国家做汉语国际教师”。
琳琳知道要实现计划目标,需要坚持和付出。虽然这个过程中会有不少压力,但更是前进的动力,“只有现在非常努力,未来才有更多的选择”。
调查中,72.4%的受访青少年规划过15年后自己的生活。想到15年后的自己,憧憬期待(63.4%)是受访青少年普遍的感受,其他还有淡然平静(38.8%)、自信笃定(37.5%)等,积极态度的获选率远高于迷茫焦虑、畏惧逃避等消极态度。
北京某高校法学博士生刘鹏(化名)对未来15年的生活,有着比较清晰的规划,“首先要读完博士顺利毕业,然后回老家河南当一名高校老师。在生活上,父母年纪大了,希望能把他们照顾好,同时也要教育好下一代”。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莫雅洁,去年毕业后,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从事志愿服务。说到对未来生活的规划,莫雅洁希望可以成为工作上的骨干和家庭的主心骨,“15年后,我就38岁了,那时候孩子应该都上小学了,要多些陪伴,父母也70多岁了,希望可以让他们颐养天年”。
受访青少年希望在未来15年里,实现哪些人生“小目标”?数据显示,父母康健(64.4%)排在首位,其次是身心健康(63.2%)。接下来是:事业有成(59.5%)、学业有成(59.2%)、有份好工作(59.0%)、家庭和睦(57.7%)、财务自由(53.1%)和掌握一技之长(51.0%)等。
“买套大房子,方便照顾长辈,每年至少全家旅游一次。”莫雅洁给自己定下了“小目标”,虽然想到15年后,会面临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但她更加坚定的是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一步步完成这些‘小目标’,才能收获稳稳的幸福”。
数据显示,对于到2035年实现人生目标的信心度,受访青少年平均打出了8.1分,更有31.8%的受访青少年打出了满分10分。
受访青少年未来最想就业的领域是文化、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
刘淳(化名)是大数据专业的大二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她觉得大数据是新兴领域,未来发展前景比较好,“希望可以在这个专业学有所成,成为数据分析师、架构师等”。
“眼下需要不断地提升专业能力,关注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刘淳感觉在未来,大数据的应用领域非常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非常重要,“希望所学可以和国家发展相结合,为我国的大数据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调查发现,青少年更倾向在新兴领域就业。受访青少年未来最想就业的领域依次是:文化(34.4%)、信息技术(33.4%)、人工智能(31%)、互联网(27.9%)、大数据(23.0%)、绿色环保(22.5%)、科研机构(21.7%)、新能源(21.1%)和生物科技(21.0%)等。
在西部计划服务满一年后,莫雅洁考上了家乡基层公务员,她想扎根基层,继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在西部计划做志愿者的时候,接触了很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看到了他们的辛苦,感觉他们的工作也非常有意义,很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对于我国2035年的远景目标,青少年们希望在哪些地方大显身手?调查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获选率过半(53.8%)。接下来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49.8%),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45.4%),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美丽中国(44.0%)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3.2%)等。
“我希望15年后的自己可以仍然走在汉语国际教学这条路上。”琳琳喜欢中国文化,她希望未来可以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上贡献一分力量。“希望可以通过努力,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美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