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校要从政策、产业、企业、技能、区域、创业等方面为学生挖掘更多的就业新空间。”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一届新华网教育论坛“2020·CIP教育创新大会”现场,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围绕《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毕业生就业新形势》主题展开论述。
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吴爱华在发言中分析了今年毕业生就业面临的诸多挑战及由此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毕业生规模、疫情防控、经济转型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对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超常规措施推动大学生就业。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2020届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就,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吴爱华强调:“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到普及化阶段,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普及化阶段,推动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的关键在于开拓创新。高校要从政策、产业、企业、技能、区域、创业等六方面为学生挖掘更多的就业新空间。”
在拓展政策新空间方面,吴爱华以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3个部门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为例,梳理了其中提出的相关举措。他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紧跟国家政策,以政策导向为风向标,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开拓新空间。
提到高校如何拓展产业新空间,吴爱华列举了《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中的相关数据。他认为:“随着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对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网络安全、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将大大提升。”
在探讨高校如何拓展企业新空间时,吴爱华表示,国家高新区及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自建立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显现出了巨大的人才吸纳和产业创能能力。“从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的统计数据看,中关村专场招聘中,1000余家上市公司和头部企业提供了包括区块链数据挖掘、卫星数据应用、物联网数据分析等高新技术研发,及人事、财务、产品运营等相关岗位近14万个,高新技术企业仍有很大的就业空间。深圳高新区专场的招聘企业主要瞄准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人才,工程师起薪便达到万元以上。“亟待提质增效的高新区,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据介绍,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三批共38个新职业。未来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电子竞技员等13个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单个超百万,具有巨大的就业拓展空间和潜力。围绕相关数据,吴爱华认为“高校需要拓展技能新空间”。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产业活跃地区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为全国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充足空间。从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的统计数据看,仅杭州市、无锡市、苏州市3个专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数就超过了140万个。其中杭州市组织了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15万家,推出优质岗位100万个。1300余家无锡市重点企事业单位,推出优质岗位2.5万余个,覆盖物联网、智能制造、软件和服务外包等行业领域。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南部的海南,东部的青岛等地,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人才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各地也不吝成本,加大人才储蓄力度。“各地出台的各种利好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选择空间”,吴爱华表示,高校也应拓展区域新空间。
对于高校如何拓展创业新空间,吴爱华表示,近年来,自主创业已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2020年,教育部也会同有关部委大力推进毕业生创业政策支持,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
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909万人。“对高校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挖掘和拓展更多就业新空间,从人才培养到就业各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吴爱华表示,教育部已经对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在武汉举办了“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对接大会。以此次对接大会为标志,教育部全面启动“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重点推出包括岗位拓展促就业、政策引领促就业、优化指导促就业、服务升级促就业、困难帮扶促就业、创业带动促就业等多方面的举措促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