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要先努力做那样的人。”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一届新华网教育论坛“2020·CIP教育创新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表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身教”远比“言教”有力。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
在王莉萍看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要达成育人目标的一致。”她举例,目前,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而相当多的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名中学、名大学为目标;社会不同群体对育人目标的认识并不相同,既有清醒的声音,也有服务于自身利益的观点和言论,还有人云亦云。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培养目标上的不一致。对学校来说,一定要全心全意做好育人工作,构建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同时,要与家长充分沟通,相信家长,依靠家长,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努力使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
对于教育的研究者和管理者而言,王莉萍认为,应系统设计较为完善的育人链条,特别要关注评价环节,希望能破解以下难题:第一,小学阶段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以保证小学育人高质量;第二,初中阶段如何科学设置中考科目,一方面促进学校在学生身心发展关键阶段对其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不加重学生负担,降低功利性;第三,思考高考与高招如何把综合素养表现好的学生选拔出来,同时,还能在公平的基础上使特殊人才获得机会。
“社会各方都要发挥积极正向作用,为教育发展营造稳定和谐氛围。”王莉萍特别强调,“自媒体时代,希望主流媒体引导整个社会各界理智思考、谨慎发声,降低家长和社会的普遍焦虑,让教育回归本质。”
对基础教育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是高质量的教育?王莉萍认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同质化的‘千校一面’,而是各学校充分激发育人活力,发挥各自育人特色。”在她眼中,高质量发展所呈现的状态是,虽然育人模式不同、路径不同,但学生都能获得成长,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未来可以在某个领域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为国家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高质量的教育要依托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实现。王莉萍认为,“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前提是激发教师内在活力,使他们愿意发展、有空间发展。”首先要尊重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尊重老师,多倾听老师们的声音。其次要理解和尊重老师发展的差异性。教师成长阶段包括入职时的适应期、快速发展期、成熟期、再发展期。“不同阶段老师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能给予他成长的养分应该也是不同的。”学校要给予教师学习的时间和一定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教师能够创新,他的学生才能真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