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洛阳》貌似上了多重保险,起到IP引流作用的马伯庸,活跃于荧屏的黄轩、王一博、宋茜、宋轶等知名演员参与的主创阵容,大银幕制作常用的实景搭建,网剧所独有的灵活机动的创作空间,值得竖大拇指的服化道等等,显现出它奔着“爆款”去的野心。该剧在开篇就尝试用先声夺人的气势征服观众:告密者父女被杀有着耐人寻味的寓意,大理寺与内卫各自为政,朝廷高官各怀心思,圣人足不出殿却总是一副明察秋毫的高姿态……这种高压环境为男主的出场创造了极好的戏剧氛围,但剧作结构上的精心,并未阻止男主的言行逻辑频频让人走神。虽然随后的剧情证实,这并不是一个多么复杂的故事,但前期剧情给出的信息太多,有制造烧脑效果的嫌疑。
黄轩饰演的不良副帅高秉烛,在已播出的剧集当中,每当遇到角色对峙的时候,总是流露出一副知道所有秘密的模样,但在与王一博饰演的百里弘毅、宋茜饰演的武思月等主要人物对话交锋时,又总是一副吞吞吐吐的样子。许多剧情给人的印象是,事件在高速地运转推进,可是观众看不见人物,人物的情感、动机、甚至个性,都被纷至沓来的事件冲淡了。
事件与人物处于“两层皮”的状况,使得观众只能被剧作的外在吸引,却迟迟无法进入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高秉烛的故作深沉,以及百里弘毅在阿爷死后的颠覆性的孝与爱,都在把观众往戏外推,而非往戏里拉。
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有两种可能:一是演员未能掌握故事全局,也未吃透角色,演员的犹疑导致了角色的温吞。二是导演支配了演员的表演风格,以为这样处理能强化剧作的悬念,但恰恰是这样的手段,减弱了《风起洛阳》的爽剧特征,造成了不必要的理解障碍。
悬疑与推理之所以扣人心弦,在于事件本身的曲折离奇,更在于人物要紧紧依附于事件,保持同一个频率与节奏,故事才会好看。当人物高于事件太多、两者产生疏离的时候,观众就会不由自主地迷惑。
找出杀人凶手以及幕后主使,要从铜料去处和蛇毒来源这两处着手,虽然多线索也是典型的悬疑与推理故事创作手段,但《风起洛阳》以此来驱动故事,总是给人以不够有力的观感。何谓有力?神都与不良井的反差所带来的“皇城折叠”有力,皇权的高高在上与告密者千奇百怪的动机有力,惊涛骇浪的利益冲突与潜流暗涌的人性之战有力,但《风起洛阳》回避掉了这些,它是在一个印刷好方格的作文本上“写作文”,自然失去了更深层次的冲击力。
《风起洛阳》在豆瓣上之所以有7分这个不错的分数,并不是它的类型、剧情、表演所带来的,不少喜欢它的故事与节奏的观众,是因为它是《长安十二时辰》等新类型古装剧的高仿,对美剧节奏有着形式上真假莫辨的借鉴。
它真正的看点,或许是有着1500年建都史、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在剧中有着令人动心的呈现,洛阳以它的古都身份“出演”了这部剧,如果剥离掉剧情以及眼下很时髦的古装悬疑“外衣”,它说不定能拿下8分甚至9分的评分。
马伯庸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在写作《洛阳》小说时,有一本书名为《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的专业书籍,对他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似乎也波及到剧作。《风起洛阳》对于南市、不良井这两大场景,有着精雕细琢般的呈现。南市的商业繁华,人群的摩肩接踵,有着惊人的真实感;穷困破败的不良井,也由有层次的房屋、曲折的河水、晾衣的竹竿等等构成独特的东方美学之境。喝醉了的高秉烛在石窟中穿行,那时候的人可以与这些艺术巨作如此亲近,令人羡慕……有这么多美的东西可以欣赏,剧情的瑕疵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百里弘毅与柳然的婚礼是《风起洛阳》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一,这一情节完美复原了古代婚礼的程序与礼仪,创作者对此所做的功课,都悄无痕迹又近乎完美地呈现于画面中,包括男跪女不跪,女方用团扇遮脸,两人都穿蓝色等,均有史实依据缘由出处。如果《风起洛阳》能够照此基调讲故事,哪怕不是用悬疑的形式,相信都会让观众折服。
如果作为一部“城市宣传片”,《风起洛阳》是可以打高分的,对该剧的关注以及讨论,最终都会指向目的地洛阳,这会让很多人在去洛阳游玩时,情不自禁想起《风起洛阳》对这座城市的刻画。作为古装悬疑剧,《风起洛阳》在及格分以上,也是各方努力的结果,这意味着一种成熟的制作理念与套路,有了被复制的可能性。
但作为有着高期待值的观众,还是希望这样的电视剧在保持对历史文化的高度还原、通过先进拍摄技术制造视觉盛宴的同时,还可以把虚构的故事做到虚虚实实贴得更紧密、更妥帖,带来文化浸润与娱乐观赏这两个不同层面的冲击——虽然前者更重要,但如果后者达不到预期,这是遗憾。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