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题:拧成绳 渡难关——洪涝灾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金涛、李松、姚子云、姜刚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抓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的同时,精心谋划灾后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要认真做好受灾困难群众帮扶救助,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新华社记者最近在抗洪一线采访发现,随着部分地区雨势稍歇、洪水渐退,各地立即行动起来,帮扶受灾困难群众有速度、助推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有力度,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加快生产生活秩序恢复。
困难帮扶“加速度”
灾区恢复,通电、通水、通路是民生所需,当务之急。
在受灾严重的江西省鄱阳县响水滩乡,汹涌的洪水将圩堤撕开一个口子,导致当地35千伏线路16号铁塔发生倒塌,1.6万余户群众无法正常用电。
国家电网鄱阳县供电公司设备部主任徐文科二话不说,驾驶着小船冲向受灾点。“洪水围困,无法通过架空电路输电,就紧急铺设临时电缆。”徐文科告诉记者,当时一起参与救援的人员都没想太多,就是觉得抢险不等人,群众还等着用电。
水上作业,一些机械设备无法使用,强体力劳动下,抢修人员手上勒出道道红印。洪灾后风雨不停,大风刮起,小船在水上晃动,大雨如注,抢修人员艰难作业,平时这段几百米的临时电缆只要几个小时就能铺好,在恶劣天气影响下最终连续干上两天才完成。
如今,响水滩乡万家灯火再次点亮。
日供水量达到5000吨,全镇供水能力已完全恢复。安徽省东至县龙泉镇龙门自来水厂厂长王永奎心里松了口气。
洪水袭来,龙泉镇的自来水厂停产,两万多人饮水受影响。停水期间,镇村干部挨家挨户送上瓶装饮用水。水退之后,工作人员又抓紧检修设备。停水后第三天一大早,龙泉镇又“来水了”。
一手战洪,一手战贫。面对灾害,农村困难群众是最“脆弱”的一群人。把灾后帮扶抓细抓实,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
多轮暴雨下来,位于鄱阳湖畔的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立新村,59岁的贫困户龚保子家除了几亩水稻受灾外,还有入股种养的200多只家禽死亡、9亩蔬果地受损。
驻村第一书记吴恬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带领工作队赶到现场,组织人员帮助种养基地开沟导水,恢复种养基地生产,为受灾群众挽回损失。“尽全力减少洪灾损失,保住脱贫产业,我们的脱贫工作才能底气更足。”吴恬说。
洪涝灾害严重的安徽、江西等地区要求,根据灾害损失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救助水平,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开发公益性岗位,保障基本生活,实现“应兜尽兜”……洪灾带来了损失,但后续帮扶与妥善安置,带来的是抚慰和温暖。
复工复产“加力度”
机器重新轰鸣,一线工人一丝不苟地守在生产线旁,监控茶叶加工进度……从7月7日受灾,到7月下旬全面复工,安徽省歙县薇薇茶业有限公司只用了10多天时间就恢复如常。
7月初,歙县遭遇罕见洪涝灾害,歙县经济开发区近300家企业,有180家不同程度受灾。
“我们是做茶叶出口生意的,14条生产线全部进水,损失近亿元。”薇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仁贵说。
降成本、贴利息、补支出,为帮助受灾企业复工复产,歙县拿出了硬招、实招。
“企业受灾以来,政府给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缓解流动资金压力。遇到招工等难题时,也给予特事特办。”郑仁贵说:“这些雪中送炭的措施,给了企业信心。最近我们从浙江紧急订购了两台茶叶加工设备,企业生产已全面恢复。”
落实“一企一策”帮扶,解决企业灾后复工难题;尽快兑付灾害保险,减轻农业损失;农技农机帮扶队下沉一线,帮助农民复种复耕……
在安徽省宣城市洪林镇,种粮大户徐经忠正在稻田边整理农具,准备退水后再补栽。前段时间暴雨,徐经忠流转的305亩稻虾共作高产田灌了水,已经长了两个多月的稻子被淹没……
正当徐经忠一筹莫展时,国元农业保险送来了“及时雨”。徐经忠说:“通过绿色通道,水稻灾害险从查勘、定损到理赔只用了5天,赔付14.64万元,恢复生产有了本钱。”
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武圣宫镇,家庭农场经营户冯伟耕地受淹后,镇农技部门也第一时间帮他联系了水泵,日夜抢排渍水,修复堤埂。“灾后镇上的农技员还赶到我家,建议改种生育期较短的作物品种,挽回灾害损失。”冯伟说。
一项项暖人心、惠民生的举措,正在加快复工复产进度,推动灾区生产生活秩序恢复。
团结抗灾“显温度”
在赣北产粮大县鄱阳,一场洪水导致早稻受损,粮农正在抢种晚稻,以减少损失。四面环水的“岛乡”昌洲乡灾情较重,15个行政村、23平方公里受淹。昌洲乡董坪村刚脱贫的58岁村民董书旺正在为秧苗发愁——洪水淹岛无地育秧,等洪水退去,时令又赶不上。
“老董的烦心事,正是我们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昌洲乡党委书记李爱国说,乡里准备了上百台排涝设备,拉好了专用电线,只等圩堤外昌江水位降到安全水位,就进行排涝工作。
为解决秧苗问题,鄱阳县农业农村局选取县里3个水肥条件良好的县级秧苗代育点,进行工厂化异地育秧。鄱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鹏说,洪水退到哪儿,秧苗就补种到哪儿,县里不仅为受灾农户免费提供秧苗,还协调对接好农机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户抢农时。
在洞庭湖、鄱阳湖区,在江淮两岸,在巴渝大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抗灾的生动故事正不断上演。
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沿河堤村,村民小组长周正芳熟练地操起小电泵,帮助邻居黄春来抽排农田渍水。“前些天,黄春来糖尿病又犯了,住进了医院。他家的农活,我能帮就多干点。”周正芳说,下一步村里还会组织劳动力,帮助农户清洗秧苗、防治病虫害。
“连续三天,连床都没沾过,能趴在桌子上眯会儿就不错了。”这是益阳市赫山区农民柴国杰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节奏。
“今年我们这里持续暴雨,稻谷含水量最高的到了40%,烘一批谷子要比往年多用5个多小时。”柴国杰的合作社一天能烘干60吨稻谷,仍不能完全满足周边农户的需求。
柴国杰决定,把合作社的稻谷先堆到一边,优先服务散户和小户。“如果不及时帮散户和小户,他们的损失就重了。”柴国杰说,“大家互帮互助,把稻谷烘干了,能最大限度保障收益。”(参与记者:周勉、程迪、陈尚营、陈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