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曾经是“海洋霸主”,用坚甲巨炮剑指四方,号令了江湖数百年。可惜“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再强大的英雄也有老去的那一天。
战列舰也不例外,如今它退隐江湖从茫茫大海上消失了。一众巨舰拆的拆、沉的沉,大部分只留下一个记载和名号。少数几艘幸运儿被改装成博物馆,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福尔河上,停泊着一艘参加过二战的钢铁巨舰——“马萨诸塞”号战列舰,是著名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三号舰。
▲福尔河上的“马萨诸塞”号战列舰,BB-59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条约型战舰中的大明星,拥有实力惊人的灌顶炮,还有结实可靠的厚重装甲,攻防能力最均衡。因其身材短粗,所以有个萌萌的绰号“南胖”。她历经太平洋、大西洋大大小小数十场战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01年,个性张扬、为人高调的西奥多·罗斯福接任美国总统,开启了海军发展大时代。当时新兴的美国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前列,国力强盛,但海军还不怎么强大。
强烈的扩张欲望像火山喷发一般不可遏制,罗斯福总统迫不及待的想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向全世界宣示美国的实力。
▲环球航行的“大白舰队”
经数年建设,到1907年时美国已拥有一大批新型战舰。按罗斯福总统命令,16艘庞大的战列舰与多艘护航、支援船只组成舰队,开始环球航行。因各舰船舷都涂成了白色,所以称“大白舰队”。
12月16日,浩浩荡荡的大白舰队从美国东部汉普顿出发,绕过合恩角,经澳洲、亚洲、地中海、欧洲返回美国,一路上访问了很多国家和港口,受到了热烈欢迎。
1908年10月舰队到达日本,雄壮的舰队让日本人震撼,也让其再一次认定美国是自己争霸太平洋的最大对手,为日后的战争埋下伏笔。
当时世界各海军强国都卯足了劲造舰,陷入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尤其以英国、德国竞争最为激烈。一战后为避免重蹈覆辙,英、美、法、意、日五国于1922年2月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各国海军主力舰种的排水量和火炮口径,并按比例约定了总吨位。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
此后第一次、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又进一步削减限制标准,世界进入了难得的15年“海军假日”时期。
转眼到1936年,各条约即将到期。各国海军掏出小算盘,开始噼里啪啦的计算如何在未来局势中抢占先机。其实1935年第二次伦敦会议时,日本、意大利就已经甩手不干了,他们拒绝签署条约,只有英美法三国还在坚持。
为防止日本、意大利弯道超车,英美法三国也给自己留了一个后门:如果到1937年3月份日、意仍不签约,那么三国主力战舰排水量将自动从35000吨放宽到45000吨,主炮口径也从356毫米提升到406毫米。
▲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BB-55
在此背景下,1937年美国建造了新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此时条约已过期,排水量也放宽到45000吨,但国会老爷们鉴于政治、经济等因素不愿意率先打破约定,所以仍将排水量控制在35000吨左右,同时装备3座3联装406毫米MK6型主炮,最大航速28节左右。
与此同时,英国也建造了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法国建造了黎塞留级,意大利建造了维内托级。日本野心最大,居然偷偷搞起了7万多吨的大和级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1936年底,头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北卡罗来纳号、华盛顿号)计划排定,美国打算再造2艘。此时海军部长威廉•斯坦利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北卡罗来纳级防护能力不佳,无法抵御同级别406毫米的主炮攻击,尤其是水下防护严重不足,总体上攻强守弱。
经多方讨论后,海军决定再设计一级防护性能更好的战舰,增加指挥功能使其能担任旗舰,南达科他级(1939型)战列舰就此诞生。
1939年7月,首舰 “南达科他”号(BB-57)在纽约造船厂开工,1942年3月正式服役。此后又陆续建造了 “印第安纳”号(BB-58)、“马萨诸塞”号(BB-59)、“亚拉巴马”号(BB-60),总共四姐妹,都在二战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国黎塞留级2号舰“让·巴尔”号
南达是北卡的延续和升级,二者外形相差不大,火力都是3座3联装406毫米MK6型主炮。区别是南达采用了球鼻艏降低阻力,只有1个烟囱,比北卡少1个。
南达重点优化了防护,水平装甲增加,由38毫米露天甲板、146~154毫米装甲甲板、16毫米防崩落甲板3层组成。
炮塔正面457毫米、侧面229毫米、顶部184毫米;炮座287~439毫米,司令塔184~406毫米。
舷侧装甲由310毫米A级K.C.装甲和22毫米STS(特殊处理钢板)背板组成,采用了新颖的外倾19度内置方式布置。
按照“平衡装甲”要求,要抵御自己的406毫米主炮射击,南达的主装甲带要增加到393毫米,但这样做重量就大大超标了,于是工程师们想到了19度倾斜安装。
▲南达科他级的倾斜装甲示意图
因倾角较大,若安装在船壳外侧,船壳倾角也跟着增大,导致甲板面积增加,重心提高,影响了航行稳定性,还额外增加了水平防护面积。所以将主装甲置于内部,厚度递减一直延伸到舰底,既不影响稳定,还提高了对水中弹的防护能力,效果良好。缺点是施工复杂,维修时要切开船壳,但相比优点来说还是能接受的。
南达的舰体较短只有207米,比北卡的222米短很多。短粗船体不利于高速航行,原本计划最高航速为22.5节。可没过多久美军破译日本无线电情报,发现“长门”号战列舰航速已经达到26.5节。原先的计划瞬间落伍,肯定是不行了。
▲“马萨诸塞”号上的三联装406毫米主炮
人们尝试将北卡的动力系统移植到南达上,并将功率增加到13万轴马力。可惜“南胖”身材太紧凑,不得不压缩系统尺寸,将锅炉放到涡轮机上方交错排列在一起,同时推进装置尽量靠前,终于使最高航速达到27.5节,满足了需要。其在15 节时,续航能力达15000海里。
紧凑布局导致空间狭小,居住环境非常恶劣。士兵舱、餐厅都缩水了,连高级官员的住舱也很狭小,舰上也没有通风口全靠系统强制换风。在船上服役成了让人沮丧的苦差事,大家不约而同的点了差评。
二战时,战列舰交战距离越拉越远,从早期10几千米延伸到20~30几千米。在这个距离上,炮弹到达敌舰时已不是水平攻击,而抛物线式的从天而降,重重砸在敌舰水平甲板上。
▲406毫米MK8型APC炮弹
南达的406毫米主炮正是条约舰中的第一灌顶神炮,配合1224.7公斤的超重弹更让其火力十足。其水平穿深不弱于大和、衣阿华级;远距离吊打意大利维内托级占尽优势;法国黎塞留级精度又不怎么好,所以诸多条约舰中,南达综合实力稳居第三问题不大。
1942年北非登陆战役中,“马萨诸塞”号在28000码(25603米)距离上开火,炮弹从上到下直接贯穿了维希法国“让·巴马”号战列舰(黎塞留级2号舰)的水平装甲。
南达的防空火炮也很强,有10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南达科他号8座),后期还换装了40毫米“博福斯”高炮(72门)、20毫米“厄利孔”机炮(35门),形成远中近程立体防空网,是一个十足的“火刺猬”,为护航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40毫米四联装“博福斯”高炮
雷达系统是英美两国的长项,优秀的火控系统让攻击效率大大提高。南达有对空SG型、对海(早期SC,后期SK-2)搜索雷达;还有Mk38型射击指挥仪、MK8型火控雷达,让依赖光学搜索的鬼子吃够了苦头。
▲Mk38型射击指挥仪
南达科他级“四姐妹”战功卓著,每一艘都有自己的故事。
大姐“南达科他”号有指挥中心能当旗舰,一直在大西洋、太平洋上为航母护航。圣克鲁斯海战中击落了26架日本飞机,第二次瓜岛海战中电力系统失灵被日军集火攻击,但厚重装甲护体并无大碍,只有上层建筑受到些损伤。
老二“印第安纳”号在所罗门群岛、瓜岛、新几内亚支援陆战队夺岛,参加了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各项行动。1945年轰炸硫磺岛、冲绳岛,直到战争结束。
▲第二次瓜岛海战
老三“马萨诸塞”号先参加北非登陆战役,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炮击法国战舰。后来又转到太平洋战区,参加了南太平洋战区的大部分行动,为航母护航,轰炸日军岛屿。
1944年12月跟着“蛮牛”哈尔西享受了“眼镜蛇”17级台风的鞭挞。1945年攻击日本本土,一直到战争结束。
小妹“亚拉巴马”号先加入英国本土舰队,为开往苏联的运输船队护航。后加入第三舰队在太平洋战区支援,1944年10月参加了莱特湾海战。
▲"亚拉巴马"号战列舰,BB-60
二战结束后,这些战功赫赫的巨舰再无用武之地,在裁军浪潮中大量退役拆解,或在试验中成为靶船。南达科他级四姐妹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南达科他”号、“印第安纳”先后被出售拆解,令人叹息。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老三、老四命运好,关键时刻家乡的父老乡亲伸出了援手。马萨诸塞州、亚拉巴马州成立委员会,筹集资金将她们从海军买了回去,建成博物馆供人们参观。这既是各州的骄傲,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们登上巨舰,在惊异其雄伟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更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