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8月19日电 题:喇叭一响垃圾进筐——陕西富县垃圾分类采访见闻新华社记者刘彤
喇叭一吹响,垃圾进大筐。这是记者最近在陕西省富县牛武镇管头村采访时看到的场景。垃圾分类,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改变。
管头村位于牛武川河旁,紧邻309国道。在今年66岁的村民王长进的记忆里,废旧衣物、剩饭剩菜、碎纸玻璃等,但凡是生活垃圾,各家都会装进大大小小的塑料袋,积满后随手扔到河岸上。久而久之,曾经宜居美丽的家园变了模样。“遇上倾盆大雨,河道里的臭水就会涌上公路。路不像路、河不像河,是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王长进说。
改变始于去年5月。王长进说,管头是富县最早进行垃圾分类的试点村,刚开始时,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看到每家每户都配上了一只灰色铁桶和两只绿桶,院里的墙上也以图表形式粘贴了各类垃圾的归类,大家慢慢明白了:铁桶盛装炉灰煤渣,两只绿桶分别装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在庭院分装是我们这儿垃圾的第一次分类。”
正说话间,门口响起了回收垃圾的高音喇叭,王长进提着两只绿桶来到了门口。村里的贫困户张玉梅正骑着电动三轮车挨家挨户收集垃圾。记者在她的车上看到:4只大垃圾桶不仅有着蓝、绿、黄、红的区别,每只垃圾桶上还写有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的字样,王长进和张玉梅一起,将他家垃圾桶积攒的塑料瓶、旧铁丝倒进了蓝桶;剩菜倒进了绿桶;旧袜子、烟头倒进了黄桶。“今天长进家没有废旧电池、废油漆桶等,有的话应该倒进红桶。”张玉梅说。
跟随张玉梅又去了两户人家收集垃圾之后,她将车骑到了距村民聚居地较远的牛武镇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等待的片刻,她说起了这些垃圾的最终去处:不可处理的炉渣、煤灰等将由环卫公司转运至镇垃圾填埋场填埋;餐厨垃圾等湿垃圾经过烘干发酵后,将作为果树菌肥售卖给企业;废旧塑料、废纸包装袋等不可腐烂垃圾经低温磁化后,将成为建材原料,出售给相关企业。“垃圾分类和集中处理,就是要达到减量和无害。”
牛武镇人大主席冯云志说,去年垃圾分类开始前,全镇曾对14公里长的牛武川河道进行过清理,历年积攒下来的垃圾达到了80多吨,与垃圾相伴曾是人们生活的真实状态。伴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和河道整治的加快,现在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在管头村已经实现。
将垃圾进行分类并在春冬每日15时至17时、夏秋每日18时至20时交给保洁员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垃圾分类也改善了村居环境。原先因为村里脏、臭、乱,我居住在富县县城、西安的亲戚没有一个愿意来家串门、拉话,现在每到周末,我家的乡村民居就是大家品赏美景的最佳选择。”王长进说。
“通过源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围绕“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环节,富县正在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富县县委书记李志锋说,“户分类、村收集、环卫公司转运处理”的体系已正常运行。现在,山美、水绿、宜居的富县呈现在了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