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胡同口老房改造前后对比。
本月底,北京雍和宫大街改造南段二期建筑风貌提升工程即将完成。加上去年已完工的北段一期工程,整条雍和宫大街重拾往昔的悠远宁静。
这条街道是如何变美的?从开始动工到两期工程全部结束,近一年半的时间,500多个日夜。人们能见到的是街面上一砖一瓦的取舍,一窗一门的选择;见不到的是项目组一家一户的拜访,一区一巷的沟通。
六七百米街面,日行往复一两万步
下午三时许,雍和宫大街南段车水马龙。人行道上竖立着不少施工挡板,仅余狭窄空间作通行之用。
转进挡板内侧,景象别有洞天——老房山墙一水儿用深灰色古砖铺就,尚未着漆的木质门窗纹样典雅。
“这些砖的铺法、墙的砌法,都是按照北京四合院规制来做的。我们参考老照片并充分结合现状需求,希望既能体现这条街原本的建筑风貌,又能满足现代城市功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建筑师孙书同站在方家胡同口,指着一栋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的老房介绍。原本“扣”在老房上的违建全部拆除,从地面痕迹可以预见,工程结束后人行道将会宽敞不少。
而若时光倒转回去年此时,它可全然不是这般模样。在当时资料图片中记者看到,老房违建向外扩出一大截,三家门脸并排开设,高高低低的广告牌将原本建筑挡了个严实。
这正是今年4月,雍和宫大街南段二期建筑风貌提升工程启动以来的成果。据介绍,自去年3月起,东城区全面启动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工程。2018年9月,作为示范段的雍和宫大街北段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到本月底,南段二期工程也将告一段落,届时南段街面将呈现“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风貌。
500多天里,负责一、二期工程建筑设计工作的孙书同和她的同事们,将无数心血倾注在雍和宫大街这条南北向核心街道上。每期工程不过六七百米长,大家每天往复来回,居然能走上一两万步!
老房附近,一幢建筑外立面的脚手架还没有撤去,工人正上下忙碌。这间由草原社区居委会腾挪出来的屋子,未来将成为寄托街道情感的“崇雍客厅”。VR展示会呈现出整条大街的改造前后对比,工程中卸下的老屋房梁,也将尽可能打磨上漆,做成座椅,供居民于此喝茶聊天。
若向北而行,不多时就到了北段一期街面。记者注意到每户门边,都有一枚小巧红棕色铜牌,清晰标注着门牌号码。特别是经过设计的“雍和”二字,犹如一方红印,显得古色古香。要知道,为了这枚简洁醒目又兼具美感的门牌,孙书同足足设计了12稿!就连一旁的小旗杆盒,也使用同色材质打造,在细节上遥相呼应。
完工近一年的一期街面,如今整洁雅致,引得不少行人悠然闲逛。孙书同风趣地告诉记者,之前别处的改造项目完成后,基本都有人去拍婚纱照。“我们后来发现北段也有人来拍婚纱照,大家还说,行,看来北段算是达标了!”
48款门窗式样,兼顾“大家小家”
当然,“婚纱照指标”只是项目组内部半开玩笑的说法。更“严肃”的参考是一期工程结束后,项目组进行的回访。孙书同记得,居民们有的说“挺好,就是有点新”,有的说“沿街再多些座椅更好”。二期工程就将居民的意见全部考虑进去,增强了对旧砖旧料的充分利用,凸显“古味”并增加座椅布点。
“如此注重公众参与,缘于这条街既是‘大家’的,也是‘小家’的——它的风貌属于北京市民、各地游客;而它的具体设计又会直接影响住户的日常生活。”虽已工作多年,孙书同坦言自己从未接手过如雍和宫大街这般,需要“沉浸式”与居民打交道的改造项目。
同为中规院建筑师、与孙书同一起负责工程建筑设计工作的王冶,也表示雍和宫大街项目和以往相比,沟通远非一个“量级”。眼看二期工程即将完工,回想“扎根”大街这500余天,大伙儿印象最深的反倒不是各种驻场辛劳,而是与百姓打交道的回合磨炼。“我们的工作对象从‘图’变成了‘人’,角色也从设计师变成了‘社区工作者’。”
去年3月工程启动之初,改造涉及的所有街道都组织了座谈会。与百姓面对面交流下来,孙书同发现大家关心的问题都非常具体。“本来我们设计的调研问题是像‘您对这条大街的文化有什么看法’这种,但百姓提出的都是‘停车地方不够’、‘缺一个早餐铺子’之类很生活化的,我们后续设计中就必须考虑进去。”
交流百姓中以老年人居多,谈及过去往往就打开了话匣子。“给我们讲50年代什么样,再往前都有什么……看得出对附近很有感情,相对也给整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孙书同介绍,整治提升遵循的首要前提就是合法依规,违建必须拆除,违规经营的也要治理。这一过程中,大伙儿免不了要一家一户去“磨”。不同意拆违建的、不同意封堵山墙的、好不容易谈妥又表示自己在家里说了不算,得把媳妇、儿子、大哥叫回来再谈的……“记不清一户要登门拜访多少次,每一户的情况我都特清楚,现在手机里还有一大堆老百姓的微信号呢!”
回顾这一户户上门“喝茶、闲聊,再转入正题”的日子,王冶总结出来的沟通诀窍是“刚柔并济”——要摆政策讲道理,也要从居民角度出发,考虑到他们的情感和生活需求。“比如会帮居民修缮老屋,拆下来的老梁老柁也尽量妥善再利用,在框架范围内给居民更多选择等等。”
就拿门窗来说,雍和宫大街上的门窗式样不能太天马行空,但强制规定不许用什么样的门窗也不近人情。为了让居民有参与感,且能保证整体基调,项目组制作了个“门窗菜单”。按中式、民国等风格设计了多种样式,再辅以不同颜色搭配,足足做出48款供居民挑选。大家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纷纷表示“这个很重要,我们全家商量好了一起告诉你!”
此外,原本项目组制定了1.2×0.8米的统一窗户尺寸,但发现有些房屋狭长,进深较大,采光存在问题,就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了调整。还有的居民反映木门窗不如断桥铝保温,可从风貌上看,又必须使用木窗体现古朴韵味。项目组集思广益,在部分居住型四合院上应用了内侧为断桥铝节能门窗,外侧为木质门窗的双层结构,兼顾了实用与美观。
“四梁八柱”落架,老房重焕生机
除了力求平衡的诸多细节考量,与居民沟通中,项目组也常能感受到居民对老北京四合院的深厚情感。
“一开始很多家确实比较难‘磨’,估摸着也是大伙儿看我们比较年轻,不是特别信任,不知道我们能把院落恢复成什么样子。”王冶告诉记者,胡同里住着的叔叔大爷们,很多原来都参与过翻盖房屋,对建造四合院的工艺多少知道一点儿。“当你和他聊到一些建造细节时,他觉得你是懂北京老建筑的,态度也会有所转变。”
王冶记得去年做北段一期工程时,有间位于胡同口的老房,若按一般四合院规制,院子东南方向应该是院门的位置,因长期缺乏对院落格局的保护以及违规开墙打洞,已经完全看不出了。原本房主工作很难做,但看到施工队一挖之下就发现了被盖住的老的踏跺,便很快认同了改造方案。“我告诉大爷,这儿一看就是原来院门的地方,他觉得我们说得对,说我们活儿干得地道。”
还有一位大爷,违建拆除后项目组对他的老宅进行了整修,将原本简易破烂的木头架子替换成正经的“四梁八柱”。老人连连感叹,说自己老了老了,最后能住一个正经四合院里的房子,算是值了!
令孙书同印象深刻的是,北段一期工程施工期间,不少住户在山墙上开了门脸。项目组不断给大伙儿讲解,传统四合院山墙一般会做硬心影壁,或者软心淌白,是不会开洞的,居民们便也接受了。“今年我们做南段二期工程,调研的时候再提到这个问题,发现很多百姓都主动说,知道知道,山墙不能打洞嘛!做起工作来相对轻松了很多。”
而最让项目组欣慰的是,与以往注重“贴皮”不同,此次整治提升很多功夫花在了表面看不到的地方。
“往往施工时把外面的东西一拆才发现,房子里面的梁啊柱啊都朽了,有的建筑甚至连基础都没有。”孙书同介绍,以二期工程为例,涉及的118栋建筑超过一半属于危房,有些企业产权房屋的单位已经不在,百姓也不知道找谁处理。“我们这次对它们进行了修缮,这些老房又重焕生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