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日开始,上海市民通过“长宁文化云”平台,可以实现预约演出、订票、在线观赏、点评等功能,文化云集文旅资源推介于一体。长宁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推进会21日下午召开,对照公共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建设要求,长宁打造集信息发布、活动预约、阵地管理、云上课堂、非遗体验、互动反馈、企业服务和旅游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公共文化+”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升级版“长宁文化云”今天正式上线,文化云将提供PC端、移动端、线下终端等多种渠道,使区域内的文化信息更集聚、服务功能更优化、操作方式更便捷。未来,“长宁文化云”的独立平台和手机APP还将与微信公众号打通使用渠道。
图说:长宁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推进会召开今天下午召开。袁玮 摄
“长宁文化云”数字平台将利用数字化服务手段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汇聚市、区、街镇和居民区四个层级的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培训、场馆导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提供文化艺术活动预约、订阅、推送和评价等服务,力争3年内注册用户突破20万。同时根据“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长宁区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文化馆推广工程,区级公共图书馆可提供服务的数字资源力争达到30TB,区级、街道(镇)、居民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均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备数字文化设施,具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
据了解,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资格名单的通知》,明确27个示范区和47个示范项目的创建资格名单,上海市长宁区成功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资格。7月,长宁区发布《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
经过一年的创建,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根据长宁区《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创建规划,共包括65项任务和推进举措,截至目前已完成60项,完成率达92.3%。近年来,长宁区先后建成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和虹桥艺术中心等市、区级重大工程项目,区域内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和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由10个市级场馆、6个区级场馆、10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183个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构成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目前,区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197438.38平方米,人均面积达0.29平方米,远高于上海“十三五”期间全市人均0.18平方米的标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加精准多元,长宁区制定了《长宁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征集实施细则》,建立并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内容供给线上服务平台,实现供需双方更加便捷精准的“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创建工作启动至今,共征集社会主体137家,参与项目511个,由专家评审选出120家单位的345个项目进入供给菜单,供各级公共文化场馆直接按需点单,100%覆盖全区四级设施网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也更加紧密,配送了30台数字阅读机进园区、商圈、楼宇和社区等,支持市民在线阅读电子图书,区图书馆引进包括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微型智能图书馆和智能预约借书柜等多媒体智能服务系统,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两年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达到2200万元。
此外,长宁区在公共文化的体制机制、服务方式、交流合作等方面积极创新,牵头建立了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开创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的新平台和新思路,并首次举办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实现跨区域举办、市区联手和长三角地区联动,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联合参展以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全产业链集中展示。(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