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上海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700亿元

来源:解放日报编辑:管玲玲发布时间:2019-09-03 19:32:09

  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业超过3000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700亿元,形成了较成熟的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初步建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先地区之一。在刚刚落幕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工智能领域的“上海队”几乎全部亮相,展示了最新研发成果,显示出它们依托上海这方人工智能创新热土厚积薄发的态势。

  第一梯队多了“上海面孔”

  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一条“拼多多市值超过百度”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刷屏。就在大会开幕当天,四岁的拼多多市值达到390.67亿美元,超越19岁的国内老牌互联网领军企业百度。虽然市值会波动变化,但拼多多跻身国内互联网企业第一阵营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个成绩与上海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不无关系,人工智能为拼多多提供了后来居上的底气。”拼多多业务发展副总裁曾怀亿说,在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中,“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至关重要。该技术优化了供需信息匹配,有效推动制造业与农业流通领域的效率提升。如果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消费者看到的信息是他想要的产品,从而提高决策效率;制造业和农业生产者得到的信息是市场需要什么的大数据,从而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他表示,得益于分布式人工智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拼多多成为不同于传统电商的“新电商”,并迅速发展。根据公司二季度财报,目前平台年度活跃买家达4.832亿,日均订单量超过4000万单,占全国快递包裹单量的1/4。

  同样在今年大会上,依图科技入选新一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牵头构建视觉计算开放创新平台。“新平台能降低视觉计算领域的研发和应用门槛,支持安防、金融、医疗、自动驾驶等多个行业的特定需求。”依图科技首席技术官颜水成解释新平台的价值。

  依图科技自创立起就立足上海,因为这里聚集着大量的人工智能人才,又有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这些为专注于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依图科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今年5月,依图科技发布自研的云端AI芯片“求索”(QuestCore),并实现芯片从设计到制造全部在国内完成。此举可助力中国公司摆脱在高端处理器芯片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发挥“上海创新”的引领作用。

  研发中心“抢占”上海资源

  商汤集团中国总部暨全球研发总部、华为鲲鹏产业生态创新中心、京东人工智能(上海)研究中心……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幕后,上海又多了不少人工智能重点企业的总部或研发中心。这样的场景在去年大会中也出现过,亚马逊、微软等海外科技巨头也在上海设立功能型总部或研发中心。不约而同的选择,来自上海的魅力:拥有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和丰富的人工智能发展资源。

  去年大会期间,腾讯华东总部落地上海,并将国内领先的、专注视觉研究的优图实验室,以及专注智能网络安全研究的科恩实验室落户上海。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腾讯在上海又新增了医疗AI大数据实验室、AI医院等一批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华东总部的入驻员工也将近5000人。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及实验室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腾讯扎根上海发展的决心,也是上海各行各业为人工智能新技术提供的机遇。与此同时,腾讯正助力上海市数字政府建设,已经打造了“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智慧市场监管平台”等项目。

  最新发布的《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行动方案》更是全面展示了上海欢迎海内外人工智能探索者的决心。浦东张江、徐汇滨江、闵行马桥、临港新片区等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集聚区,来自不同行业的创新生态空间,创新成果率先试水的“中试场”,人工智能创新产品的“首发首秀”……新名词、新举措令人目不暇接,企业更是不愿错过。

  被称为“递归神经网络之父”的德国计算机科学家尤尔根·施米德胡贝在参加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时表示,人工好奇心(Artificial curiosity)将成为下一轮人工智能的核心。他觉得上海充满“人工好奇心”,正聚焦AI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核心领域,“试水”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这一态度对所有企业都是吸引力,“之后,我们将看到人工智能的突破源于上海”。

  初创企业信心满满

  初创企业也汲取着上海人工智能沃土的养分。有个机器人是上海本土的人工智能创新企业,成立不过四年,却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入选“2019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100强”,并与东浩兰生等签约合作,联合探索自主移动机器人在楼宇中的智慧新可能。

  “不论是上海的政府机构还是商业企业,都对新生事物持宽容和欢迎态度。这对初创企业来说,是很大的鼓励。”有个机器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赵明说,他们的重点产品是服务机器人,如今不仅跑在创新园区的写字楼里,还进入很多中高端酒店。

  赵明觉得,有个机器人的产品能在上海应用落地,与上海务实的创新氛围不无关系,“一方面,这里有支持初创企业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上海强调实干精神,像我们这种‘软件+硬件’的创新企业投入大、周期长,却没有被轻视,每一代产品问世后都能落地运行,再完善迭代。”此次,有个机器人与东浩兰生合作的已经是第五代产品。

  上海的智慧城市进展也为初创企业提供了机会。“我们造的是一个会跑腿的劳动力,输送给不同的B端客户以后,发现机器人在配送之外,还可以用‘业余时间’去做不同的工作。”赵明举例说,将智能机器人与楼宇安防、通讯等各种系统打通,能充分利用服务机器人24小时不休息的特点,为城市提供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曾怀亿也觉得,“上海作为人工智能高地,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与人才环境。现在又有全球科研机构、领军企业在此布局,这就让我们有机会合作,共同推进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记者 任翀)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