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9月4日电 (朱虹)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地区脱贫奔康、贫困户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之策,全省303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脱贫,占脱贫总数的54.7%,撑起了脱贫攻坚的“半壁江山”。既然产业扶贫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手段,那么四川在抓产业扶贫,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今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卿足平表示,具体体现在精准制定产业扶贫规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不断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三方面。
首先,在精准制定产业扶贫规划方面,四川下足贫困户兴家立业的“绣花”功夫。制定了全省“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和四大片区、市、县、村以及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规划或方案,每年都要制定产业扶贫专项计划。在规划和计划中,一方面特别注重培育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比如彝区的特色杂粮、藏区的优质畜牧、长江上游优质柑橘、龙门山脉猕猴桃、乌蒙山区的优势早茶,让发展特色产业成为贫困地区脱贫的长效之路。另一方面特别注重一户一策。鼓励帮助贫困户一村一户发展庭院经济,形成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一技之长的脱贫产业发展格局。苍溪县1.9万户贫困户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茶园、小药园、小池塘等“五小经济”,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其次,四川不断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做实贫困户持续增收的产业链条。 突出园区引领。创建了9个国家级园区,命名了8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对45个深度贫困县每个县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已经成为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德阳市建立扶贫产业园27个,面积1.5万亩,覆盖贫困人口5200多人。 突出品牌价值。充分依托贫困地区绿色、有机的生态优势,打造和发展“大凉山”“净土阿坝”“圣洁甘孜”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川字号”品牌。 突出主体带动。推进“贫困户+园区+业主”“贫困户+基地+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等组织方式,基本实现所有贫困村至少有一个新型经营主体。蓬溪县为贫困村引进龙头企业(规模业主)35个,50余名创业能人脱颖而出,带动贫困农户4380人。 突出改革推动。93.2%的贫困村完成清产核资。率先全国开展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建成覆盖全省的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天全县老场乡红岩村促进土地高效流转建园区,全村328户获得60余万元租金。
同时,四川还注重不断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 一是率先在全国设立产业扶持基金,专项用于产业发展。渠县拱市乡绿水村贫困户李顺祥、罗广义借产业扶持基金1.6万元,共同发展年存栏40头以上的顺祥肉牛养殖场,人均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 二是在全国率先设立“一村一名农技员”,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2017年和2018年,全省农业系统共600名驻村农技员被省委、省政府表扬为优秀农技员。 三是在全国首创“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直销和助销贫困地区农特产品。截至2018年12月底,直接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2.34亿元,助销贫困地区农产品达110亿元。四是创新金融支农产业发展。实施“政担银企户”联动扶贫试点和农特产品金融保险,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四川还支持凉山州试点农产品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将生猪、肉羊、鸡蛋纳入试点范围。
卿足平说,下一步,四川将继续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重点再聚焦,措施再精准,责任再压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更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