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沂蒙山》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部根据沂蒙根据地抗战历史创作而成的作品,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深刻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省内外巡演60多场座无虚席,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连日来,在大剧院、文化广场、会展中心,在德州、滨州、威海……歌剧《沂蒙山》在山东各地进行巡演。重装版、巡演版、音乐会版、歌剧电影……演出团队结合山东各地的现场演出条件,调整演出版本,让这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歌剧作品真正走到基层、深入群众、激励人心,在初秋的齐鲁大地唱响一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战歌。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旨在弘扬主旋律、推动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示范工程、导向工程,代表了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生产的最高成就和水平。民族歌剧《沂蒙山》地域特色鲜明、红色主题浓郁,无疑是近年来山东文艺作品的高峰之作。”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歌剧《沂蒙山》为什么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源于何处?为何能在全国掀起一阵阵观剧热潮?距2018年首演已经过去了200多天,每次演出结束后,总有人泪流满面地发出这样的提问。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沂蒙山》艺术总监、省文旅厅副厅长张桂林。
这是一部牢记嘱托、狠抓落实的传承弘扬之作。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山东有其责任担当。以沂蒙山为代表的山东革命根据地是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讲好沂蒙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山东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民族歌剧《沂蒙山》就是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临沂市委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
“《沂蒙山》是对沂蒙精神更为全面生动的阐释,深刻表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张桂林说,在创作中力求回答两个问题——为何老百姓会跟着共产党走?是什么铸就了军民鱼水深情?是坚如磐石的信仰之力,是矢志不渝的初心伟力,更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有力实践。
这是一曲蒙山沂水共传唱的英雄赞歌、一段齐鲁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战史,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百里沂蒙,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这部歌剧故事梗概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沂蒙山区的真实故事,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以村姑海棠在战火中所遭遇的生死离别、爱恨情愁以及心路历程为主线,刻画出抗日战争时期沂蒙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深刻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这是一部精英荟萃、呕心沥血的文艺高峰之作。村姑海棠、八路军女战士夏荷、村民孙九龙……歌剧《沂蒙山》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的情绪随着他们的命运跌宕起伏。张桂林说,这部红色精品,离不开山东宣传文化部门的精心策划、高水平主创团队的倾力打造。“这部剧2016年10月着手策划创作,创作之初就是要打造一部山东戏剧舞台艺术的高峰之作。两年来,主创团队先后十余次到沂蒙山区采风,参观省政府旧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到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渊子崖烈士陵园等地访问革命后代,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反复重温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为剧目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编剧王晓岭、李文绪,导演黄定山,作曲栾凯,歌唱家王丽达……全国一流专业团队加盟创作演绎,让这部红色剧目火遍全国,得到全国专业和非专业观众的高度认可——歌剧《沂蒙山》有资格成为这个时代里一部常演常新的经典剧目。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山东今后应该如何发力?张桂林表示,《沂蒙山》带给我们几点启示:一部成功的红色作品选材要准确,要创作有群众基础、有生活基础的作品;要有格局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喻大,深入挖掘,用心用情用功;要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创新意识引领创作,让观众受触动、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