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济南三大名胜上世纪50年代曾是这样

来源:生活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19-09-17 18:55:27

图片加载失败

  经过改造提升、夜景亮化,如今的大明湖美爆了。

图片加载失败

20世纪50年代的趵突泉

  “十年前,看见一个收废品的拉着一大箱济南城建资料经过,我就把它们买了下来,感觉这批资料很有档案研究价值。”9月11日,济南市档案馆与生活日报联合发起济南历史档案征集活动的消息发布后,市民张先生来电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记者闻讯来到张先生家,发现他保存下来的这宗城建资料竟有90余册,是济南市政建设部门在1954-1973年间所记录并留存下来的文献资料。

  记者从这宗流失民间的文献资料(以下简称“1955年济南市政资料”)中,随手拿出一份1955年基本建设工程计划仔细翻阅,发现其中包括当年城内东西干道展宽、公园绿地、道路桥涵、下水道施工等多项公用事业项目的基本建设年度计划和第三季度计划。不少具体内容可补1997年版《济南市志》相关记载的不足,有的甚至可以订正《济南市志》的部分记载。

  大明湖北岸民房1955年还存在

  据1997年版《济南市志》记载,“1950~1953年,政府征购湖田归国有,并疏浚湖底、河道,利用拆除城墙旧料砌垒湖岸,修建引水设施,扩大水源,拆迁临湖的北极街、北城根街、铁公祠街等300多户住宅,将城墙遗基、湖滨南丰祠、北极庙等名胜古迹与湖连为一体。1957年5月,实行售票游园。”

  以上文字中,对1954-1956年间大明湖公园的基建工作付至阙如。而“1955年济南市政资料”中明确记载:“五四年公园无基建投资,从略……湖北岸民房矮小破陋有碍观瞻,对政府之卫生号召也执行不够,影响环境卫生,因此需拆迁这些房屋,以扩大环湖游览面积,实有必要。特别自环湖路开拓以来,沿湖无有休息之所,游人甚感不便,至于集体活动更成问题。鹊华桥西街路北之房屋,同样亦需拆除,北极阁、月下亭、张公祠、曾公祠、晏公台等在湖的东北岸,均为重要名胜古迹,解放以来尚未进行整修,有的建筑已很危险……”

  由这段记载可推断,1997年版《济南市志》对1950~1953年间大明湖及周边整治工作的记述不够准确,其间只是完成了沿湖环城路的开拓,而北岸民房拆除工作并未完成,鹊华桥西街(今大明湖路中间、大明湖景区正南门往西一段)路北之房屋也未拆除,对湖边名胜古迹的修复也没有展开。这些工作都是从1955年才开始着手开展的。

  趵突泉公园辟建前建筑破烂不堪

  1997年版《济南市志》对趵突泉公园的建园前情况记载很简单,“建园前,面积仅有2600平方米。1956年始辟建公园”。

  “1955年济南市政资料”中,对趵突泉公园的筹建有两处记载。一处为:“趵突泉公园:泉为济南七十二泉之首,今拟逐步辟为公园,其中主要建筑物原吕祖阁前后大殿急需维修,其瓦顶松动,隔扇破烂,出檐扭曲,挑角偏下……并准备开辟金线泉并入公园,作一些拆墙平整场地等零星工作。”

  另一处记载是1955年第三季度基本建设计划(公园绿地)文字说明,对整修趵突泉周边建筑的预算有详细规划。

  从以上两段原始记载可知,趵突泉公园建园前建筑破烂不堪,吕祖庙三大殿均亟待修缮,而金线泉与趵突泉之间原来是有墙舍阻隔的,1955年才“开辟金线泉并入公园”。

  千佛山和四里山同时筹备建公园

  1997年版《济南市志》对千佛山公园建园前的记载为:“济南解放初,山上仅残存零星树木和少量野生灌木。建国后,1959年辟为公园,并植树造林,加速绿化。”

  在“1955年济南市政资料”中,关于千佛山公园辟建前的记载如下:“千佛山经过几次大整修,已焕然一新。但在东西山间庙宇坍塌修成平台后,没有建筑物来点缀一下,显得非常空旷,因此计划新建四面亭两座,以联结东西山庙宇的景致,也好让游人休息,同时并在登山盘路处山腰上建亭一座,以供游人中途休息。

  为了使国际友人、政府首长或集体观览时开来的汽车有地方停放,不致毁坏田地作物,所以要在山麓下修建简单的汽车场,并将盘路不平之处整修。此外要逐步绿化公园,在部分荒坡地带辟苗圃并植树。”由此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济南市已展开对千佛山的大整修。

  “1955年济南市政资料”中,还有对四里山公园的早期记载——“四里山该园已具备雏形,自然景致多,设备很少,年来前往集体游览者甚多,每逢假日络绎不绝,随着市区扩大,现有公园必须进行清理和添建。对于小型禽兽园和浇花用的蓄水池,实有修建之必要。同时有很多树木还在农民田地里,生长很慢,且使农户意见很大,必须将这些土地征购,进行绿化并给予农户适当的奖顾。须于购得农田的适宜地带辟苗圃植树,将空地绿化起来。”

  北园路、经十路首次修筑都是碎石路

  作为济南的城市干道,北园路、经十路早在1954年就开始修筑或计划修筑。1997年版《济南市志》对北园路的早期记载是:“此路系1941年筑土路基,宽7~10米。因其地处沼泽,泥泞难行,1954年投资491万元,用城墙土将津浦铁路至济泺路的路基筑高,并加宽至26米。1955年4月投资166.8万元,将济泺路至历山路北端路段建为7米宽的碎石路,计30510平方米。”

  该书对经十路的记载比较简约——“1941年新辟广场东沟至营市街路基,宽16米。1949年后,经多次向东延伸、加宽和铺装路面,并把营市街至段店桥路段并入形成该路。”

  在“1955年济南市政资料”中,对这两条城市干道改造前状态的记载则比较翔实。对北园路的记载为:“该路系本市铁路以北东西的唯一干线,西接堤口路,东通黄台路,全长4500公尺,关系本市物资交流工业原料供应及产品输出很大,但由于该路系土路,经常尘土飞扬,每逢阴雨则泥泞难行,又加该路两旁多系水田,土路宽窄不等,同时该路东段由于过去所挖折断壕破坏,路线北移,现加以恢复等情况而影响交通,而本路既为本市北部东西干线其所负的任务今后当然要重,而原有土路已不符合今后的要求……该路实有改建为碎石路之必要而利交通。”

  对经十路的记载为:“该路自小纬五路顺经十路向东至青年西路上,再向北至青年桥。全长约2450公尺,该路为往人民广场及向市内运输石料之重要干道之一段,但路面像土路,雨天则泥泞难行,晴天经常尘土飞扬,很不卫生,因此实有加以铺设路面之必要,以利集会游行及运输石料。”

  “1955年济南市政资料”中的记载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对它们的第一次修筑都是按碎石路进行的。而经十路在1954年底的修路计划中,其东西两端分别是青年西路和小纬五路,比现在短得多。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