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8月19日电 题:守护小兴安岭的“绿色明珠”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管建涛、杨喆
8月的小兴安岭,林海起伏,层峦叠嶂。在有着“红松故乡”之称的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宋国华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前往森林深处一处样地观测。
丰林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丰林县境内,小兴安岭南坡北段,是东北亚天然红松林分布的核心区域。59岁的宋国华是丰林保护区科研室主任,从1983年参加工作开始,一直在这里工作。
“阔叶红松林是保护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保护区的实验区,可以进行一些科研,核心区是不能进入的。”宋国华一边说,一边拨开眼前的树枝,踏着松针,行走在高大挺拔的红松林间,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的光斑在他脸上闪烁。
这是8月13日拍摄的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色。新华社记者 杨喆 摄
数十年间,小兴安岭林区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木材,而过量采伐也使保护区周边林区的原始红松林消失殆尽。
丰林保护区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黑龙江省丰林森林自然保护区,1988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8万公顷,并代管一个8000多公顷的林场。这里保留了小兴安岭面积最大、生态系统最完整的原始红松林。
守护这片“绿色明珠”,一代又一代的丰林人在此坚守,奉献了青春和汗水。
“每年春夏是最紧张的防火时期,每天都有3班人上瞭望塔观测,一有情况就会及时处置。”宋国华说。
登上保护区的瞭望塔放眼望去,云雾升起,仿佛看到一片绿色的海洋。
“新手很难区分开云雾、水汽和因火灾引起的烟,需要多年经验。”宋国华说,每年最担心的是雷击火、电线火等非人为火灾隐患。“有一年一只鸟撞到高压线上,引燃了附近的树木,好在及时发现后扑灭了。”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山上一住就是一个月。徒步去巡查,要爬30多公里的山路,一天爬不完,还要在深山中搭帐篷过夜。”宋国华说。
身处深山,最令护林人担心的便是突遇黑熊等大型动物。老职工会传授给“新兵”经验:走在山路上,要经常喊叫,吓走黑熊,这便是“喊山”。
但“喊山”并不总奏效。宋国华还记得,有一次在山中直面黑熊,自己转身就跑,好在黑熊没跟上来。
近年来,保护区的科研、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过去测量雨量的量筒、量杯变成了自动测量装置;过去通过观察脚印研究野生动物,现在有了红外相机;过去在树上刷油漆记录信息,现在变成了金属铭牌。
“从2009年开始,我们已经给近20万棵树挂上了铭牌,相当于这些树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宋国华说。
1997年,丰林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阔叶红松林生态定位研究、林业科研和科普基地。
每年6月下旬,红松进入“繁殖期”,经过15个月的“孕育”,红松种子才成熟。种子组成的球果不能自己掉落,松鼠和鸟类都是红松种子的传播者。
红松林里,从红松种子,到鼠类、鸟类,再到其他食草、食肉动物,形成了一条食物链,也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网络。2015年,稀有的中华秋沙鸭也出现在保护区里。
“丰林保护区建立60多年来,示范和教育着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毕连柱说,丰林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科研和社会价值巨大,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保护生态的行列中,守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
与丰林保护区一样,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在“扮绿”小兴安岭。伊春市目前已有自然保护区2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