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题:“眼看着你把我忘记,我却无能为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遗忘之痛
新华社记者侠克、钟群、路一凡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其导致的不可逆的记忆力衰退等脑功能异常以及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问题已成为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威胁。
9月21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前夕,记者采访多位专家了解到,虽然目前阿尔茨海默病仍然无法根治,只能延缓其病程发展,但通过及时发现、干预,并在医生指导下获得科学地治疗、照护,将有助于保障患者生存质量。多项研究成果和探索给未来攻克阿尔茨海默病带来希望。
无法停下的遗忘和巨大的照护压力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痴呆等老年性疾病患者的数量也随之增多。
不幸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胡绍增,自患病起,记忆力逐渐衰退,甚至变得不认识家人。不仅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性情也发生了改变,变得迷惑、多疑、抑郁和焦虑。
“这些年,老伴走丢好几次了,照顾这样的病人,常人想不到究竟要多操多少心。”今年已经70岁的妻子翁世茵告诉记者,老伴已经确诊患病9年零7个多月了,目前病情已经进展为中重度。生活方面有很多已经不能自理,现在还增加了精神方面的症状,有幻听、幻觉、烦躁,甚至打人骂人等行为。“看护这种病人真的太苦了,他变得越来越什么都不懂。”
多年来,为了给胡绍增治病,家住河北香河的他们,经常来往于北京、香河之间。翁世茵说:“如今我最担心的是我万一得个急症,老胡不仅不会打电话,连房门也不会开,卡、钱在哪儿全不知道,那就真是没救了。”
面对“无解”提倡早发现、早干预
记者了解到,阿尔茨海默病至今没有有效的方法治愈,患者的病情是一个漫长而又无法逆转的过程,无论医生、患者家属多么尽心尽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仍然会逐渐恶化。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老年痴呆患者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分别实现65岁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老年痴呆目前仍然无法根治,只能通过诸多方法和药物延缓其病程发展。”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国平说,“患者症状表现有记忆减退、词不达意、思维混乱、判断力下降等脑功能异常和性格行为改变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主要发病人群为65岁以后的老年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为60岁甚至更年轻的群体。”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副主任医师贾龙飞说,患者早期可能只是表现为情绪问题,且没有自知力,很容易被忽视。
记者从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了解到,在我国,相比其他庞大的患病人群,阿尔茨海默病存在公众认知程度低、患者就诊率低、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家庭及社会照护成本高等现状。
“阿尔茨海默病是可以及时被发现、干预,并在医生指导下获得科学地治疗、照护等,从而有助于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说,“因此呼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性科普与教育,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全社会应形成提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知。”
不断创新 多项研究成果带来希望
尽管目前阿尔茨海默病仍然无法有效治愈,但多项研究成果和探索给未来攻克阿尔茨海默病带来希望。
此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主任贾建平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可在症状出现前5至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标志物,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奠定了基础。
贾建平说,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够治愈阿尔茨海默病,多个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失败,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试者病程已处于较晚的阶段。如果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甚至是无症状期就对患者进行干预,临床症状则可能会延迟出现,这也是当前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思路。
“基因治疗或许也是攻克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方向。”张国平说,“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正常基因替换有缺陷的基因,根治基因缺陷,但目前还没有进入临床。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各国都在紧张地进行研究中。”
贾龙飞透露,未来还将发挥我国中医药优势,探索挖掘中医药宝库中抗痴呆的良方。“早在几千年前我国中医文献里就有治疗痴呆的记载,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利用中医辨证施治或许是未来的方向和突破点。”贾龙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