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儿科“遇冷” 医生“又忙又累”
多地医院儿科“医生留不住”困境仍存
近年来,“儿科荒”备受关注。记者近期走访四川、北京、浙江多省后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些大医院儿科就诊出现常见病患儿数量减少、儿科“遇冷”的情况,但儿科医生收入低、工作量大、留不住人等“老大难”问题仍存。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业内人士呼吁,儿科要主动作为,强化“战时”和“平时”的两手准备,不断优化就医流程,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常见病门诊量降低疫情后儿科有些“遇冷”
近期,记者在多家医院儿科诊室走访后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儿科疾病谱发生明显改变,以前夏季是儿科感染类疾病高发时期,例如发热、腹泻、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今年儿科意外伤害、坠楼、心理问题、内分泌问题等疾病数量明显上升。
同时,疫情发生后,一些家长有担心和恐慌心理,尽量不来医院看病,导致一些地方的儿科诊室“遇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负责人杨子浩说,以往儿童内科门诊日均量有1000-2000人次,现在只有三四百人次。医院的住院床位也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外科床位、减少了内科床位,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通过互联网医疗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和随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孩子有一般的感冒咳嗽,家长们也不像过去那样心急火燎地带孩子去医院了,常见病、多发病患儿近期来得明显少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一位儿科医生说。
不过,随着近期季节变化明显,天气变化导致感冒多发,呼吸道感染小患者也明显增多,夜间儿科急诊量日益增加。
“在夜间,普通感冒能占到儿科接诊量的一半,这其中又有一大部分是有发烧、咳嗽症状的。”朱华说。
儿科老顽疾仍存:“又忙又累,收入还低”
“儿科门诊量大但含金量低,我们专科医院的医务人员收入也不是很理想,和付出不成正比,医学毕业生如果有其他选择,还是不愿意选择儿科。又忙又累,收入还低。”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儿童专科三甲医院医生说。
记者调研了解到,虽然疫情后儿科门诊量有些“遇冷”,但是儿科医生收入低、留不住人等“老大难”仍存。“我们儿科今年招了一个神经外科的研究生,刚过来实习一个月不到就走了,新生儿外科招人要求比较高、招人难度也大,优秀的人才很难首选儿童医院或儿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主任钭金法说。
朱华等儿科一线医生坦言,三级综合医院的儿科普遍萎缩较为严重,而且多以普通儿科为主,不可能进行细分。和其他科室相比,儿科属于不挣钱、风险高的科室,综合医院自然不爱发展;而且综合医院的儿科分科不细,主要看常见病多发病,医生自身的专业水平难以得到锻炼提升,很多医生也不愿意来。
“从医院科室创收来说,儿科可以说是垫底的。”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儿科主任刘向梅说,去年冬天科室最忙的时候,每天都要看到晚上六点左右,有的时候中午都顾不上吃饭。
尽管工作量大、患者多,但儿科医生的收入仍然偏低。刘向梅坦言,儿科医疗服务的定价还是偏低,比如孩子做一次雾化治疗就8块钱,采一个静脉血6块钱。“一个患儿静脉输液2个小时,从医生看病问诊、到护士配液等一套流程需要2个多小时,医护人员只挣30块挂号费和10块输液费。”她说。
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国仍存在儿科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衡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舒强介绍,以浙江为例,目前省级综合性公立儿科医院只有1家,11个地市基本没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资金投入、政策规范等方面,都参照成人医院,与成人医院一个标准、一个政策,没有专门针对儿科医院的制度体系,也是影响儿科发展和地方建设热情的重要原因。
专家认为,基层儿科医疗机构因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不信任而门可罗雀;大医院专家本应主攻疑难杂症,绝大多数时间看的却是常见病,这进一步加剧了“儿科荒”。
“平战”结合破解“儿科荒”亟待主动作为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业内人士呼吁,儿科要主动作为,强化“战时”和“平时”的两手准备,做好平战结合,不断优化就医流程,建立规范、有效、持续的发热门诊,确保儿科正常运转,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彻底加快改革公立医院自负盈亏的属性和收入分配机制,适当向儿科倾斜。朱华呼吁,儿科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科室,承担了很多社会职能。在现有情况下,儿科的用药、治疗都不挣钱,儿童专科医院日子不好过,综合医院的儿科更难。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倾斜,如果都让医院自收自支,那不挣钱的儿科必定会日益萎缩。
“疫情后,儿科常见病门诊量有所减少,希望加强儿科医生的晋升、培训机制,让儿科医生能加强科研攻坚,提升专业素质。”杨子浩说。
完善儿科诊疗体系架构。刘向梅等呼吁,在省级层面建立“儿童疾病分级诊疗”平台,每个地级市应建立至少一家专门的儿科医院,以“集团化”管理模式打通人、财、物,探索分级诊疗与培养基层儿科人才相结合的创新路径。
鼓励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共同发展儿科医联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以标准化诊疗流程输出为突破口,配套建立有专家团队支撑的转诊“绿色通道”,创建了医联体“华西妇儿联盟”。此举改变“送医帮扶”传统模式,通过给医生赋值赋能,填补了服务“短板”,破解了基层医患“信任困局”。不到一年,基层试点单位接诊患儿近两万,随访满意率逾97.8%。
有关专家还建议,顺应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儿科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儿科服务效率。(记者 董小红 林苗苗 黄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