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消费 > 正文

络活喜和拜新同哪个降压效果好?络活喜管理血压平稳、长效双达标

来源:中国网发布时间:2024-12-05 18:00:08

  药物治疗是目前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主要手段[[1]]。在众多降压药中,钙通道阻滞剂(CCB)药物是我国高血压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2]],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高血压初始治疗的药物之一[[3]],被广泛地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中。而络活喜和拜新同作为不同类型的CCB药物,络活喜和拜新同哪个降压效果好?谁对于血压的管理更科学,能够解锁患者更高质量的血压管理呢?

  

  络活喜和拜新同哪个降压效果好?络活喜降压控压更平稳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的是降低血压,从而减少高血压对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4]]。因此,降压控压是血压管理的起点。

  但怎么降很关键。如果短时间内血压下降过快,很容易使血管内压力下降,引起头疼、心跳加速、心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地甚至会因血流速度减慢,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缺血、血流灌注明显较少,从而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

  因此,在降压控压上,应着重“平稳”二字。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降压平稳;其二是保持血压日常平稳。从这两个方面来对比一下络活喜和拜新同:

  从降压平稳性来看:拜新同为硝苯地平控释片,利用控释技术改变了硝苯地平普通片(短效制剂)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可实现药物在24小时内以近似恒速的速率释放。而络活喜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则是从根源出发,同时阻滞L型和N型钙通道,降低钙离子与细胞膜结合及解离速率[[5]][[6]]。一般患者在服用络活喜后,血压会在4-8小时内平缓下降,不容易引发头疼、心率过快等不良反应[[7]]。

  从保持血压日常平稳来看,络活喜能有效改善动脉弹性,减少血压波动,实验显示,它对24小时血压的平稳控制上优于拜新同[[8]]。坚持使用络活喜,有益于让血压长期稳定地在安全范围内波动,从而减少血压“超标”对靶器官的伤害,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络活喜和拜新同哪个降压效果好?络活喜助力血压长期达标

  针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医生会建议服用长效降压药物。

  拜新同为第二代长效降压药,半衰期为24小时[[9]],络活喜作为第三代长效降压药,可使血药浓度维持长达30-50h[[10]],给血压带来更持久的保护,即便偶尔漏服,对血压的影响也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良习惯人群以及老年患者来说,用药不规律、忘记服药成为制约

  治疗的重要原因,而络活喜凭借其长效持久性的优势,1天服用1次,1次1片不仅能实现血压的长久保护,还有利于患者坚持服药,实现血压管理的“长期主义”。

  

  络活喜和拜新同哪个降压效果好?络活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

  高血压作为一种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的慢性疾病,药物的安全性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从不良反应出发,拜新同很容易引起头疼、心悸、面部潮红、头晕等不良反应。而络活喜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低,不容易引起头疼、心悸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4],常见不良反应多为脚踝水肿,且程度较轻,一般不用做任何干预,可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而消退。

  从适用人群出发,拜新同和络活喜都适用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老年人的收缩期高血压以及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不过相比拜新同,络活喜还适用于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适用人群和范围更广泛。

  另外,络活喜作为世界处方量最大的降压品牌药物之一,上市30年间拥有超2000的临床研究和文献数据支持,相比拜新同来说,医学循证证据更为丰富。

  所以说,虽然拜新同、络活喜都是CCB类降压药,其降压原理和适应症相似,但络活喜在降压控压的平稳性、作用的长效持久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更为显著。在络活喜和拜新同哪个降压效果好这个问题上,络活喜综合优势更加明显,更能助力患者解锁降压控压平稳、长效持久的高质量血压管理。

  


[[1]] 何其松.药物治疗高血压,选择高血压药遵循三大原则[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4.

 

  [[2]] 卢新政.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降压药物适用人群的推荐[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 18(1):15-15.DOI:CNKI:SUN:LXGB.0.2012-01-008.

  [[3]] 2021WHO指南:成人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4]] 蒋海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对靶器官损伤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5]] Furukawa T,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997;121(6)1136-40.

  [[6]] Takeshi T, et al.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 2003;25525-535.

  [[7]] 孙志宇.降压过速致缺血性脑血管病1例报告[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995(06):42.

  [[8]] Ferrucci A, et al. Clin. Drug Invest. 1997;13(Suppl 1):67-72

  [[9]]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等.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7):28-126.

  [[10]] Qi-Fang,Huang,et al.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9;21:648-657.

  广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