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1日电 题:上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启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直通车”
新华社记者郭敬丹
“架起彩虹桥,开启直通车。”这句话写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内的一幅漫画上,讲的是社区居民对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认识和感受。记者近日在上海采访了解到,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启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让基层群众的立法建议直达立法机关,不仅有效提高立法质量,也生动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民主实践。
汇聚“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四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建于2015年7月,也是其中唯一设在街道的点。“高大上”的立法在这里并不“神秘”,普通老百姓的意见也能推动法条的确立。
对立法工作来说,群众性必须与专业性有机结合。如何结合?探索中,立法点建立起“一体两翼”工作架构:虹桥街道在16个居民区和50家区域单位分设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形成以280名信息员为主体,10家顾问单位和8家专业人才库为“两翼”的基本模式。
“一二三四”工作法也逐渐形成:坚持提前一周给信息员联络员送上法律草案和情况说明,召开居民群众和业务相关人员两种类型座谈会,以书面、走访调研及座谈会三种形式征集意见,每部法律草案至少召开四场座谈会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征求意见范围、丰富征求意见方式、提升征求意见质量。
目前,这一“立法直通车”已完成30部法律的意见征集工作,归纳整理各类意见建议491条,其中25条建议已经被采纳。
凝结基层中的群众建议与专业思考
11月27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虹桥街道办事处召开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见征询会。会上,幼儿园、中小学老师,司法所专职干部、社区工作者、律师等从不同角度畅所欲言。对基层立法点来说,这已经是越来越有含金量的“日常”。
“在联系点现场面对面听取意见,像聊天一样有互动、有交流,这是不可或缺的民意通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说。
社区居民、基层干部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也在基层立法点的实践中得到提高。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说,有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实践,居民们面对垃圾分类、老公房加装电梯等社区治理问题也更加“专业”,懂得征求意见、表达意见,寻求最大公约数来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
专业化人才也在这班“直通车”上更加关注基层实际。上海康明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吴新慧是专业人才库成员。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时,吴新慧综合自己的办案经验和座谈中的居民意见,向立法联系点提出有关保护老年人权益的建议,最终被采纳。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展示。仅今年6月以来,虹桥街道立法联系点就先后接待坦桑尼亚、埃及、哥伦比亚等国的外事代表团。“不虚此行”“值得借鉴”,外国友人表示在这里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
扩充覆盖更广的“直通车班次”
2016年7月,首批被确认的10家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启动运行,更多联系点在更多城市细胞中为制度供给增添力量。
“基层立法联系点建章立制工作从无到有,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探索地方立法联系点创新路径,这项工作已初见成效,并进入全面布点扩大效应的收获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说。
联系点成立伊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就制定通过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试行)》,全面规范了联系点的定位、遴选方式、工作任务、工作方式和保障机制等内容。其中既有“明确一位领导同志负责联系点工作”这样的硬性保障条款,也鼓励各点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制度的细化和探索。
制度的执行,关键在人。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人大主席钱国平说,基层立法点探索了由专家顾问团、基础保障队伍和基层采集点组成的“1+1+1”模式。其中,每个联系点有一名负责人、一名专职联络员,并吸纳了一批退休或者在职律师、法律工作者、教师、工程师等来自各行业的热心市民,组建起150人的“智囊团”, 拓展征求意见渠道的广度、深度。
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薛羽介绍,江宁路街道立法联系点与街道“人大代表之家”合署并实体化运作,并特地选派一位全日制法学硕士研究生、正科职干部担任联系点办公室负责人,确保专业对口、人岗相适。
3年多时间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各基层立法联系点累计提交立法建议近2000条,参与法律、地方性法规制定和修改工作,以及年度立法计划编制等30余项。各联系点平均就每件法规草案提出了17.4项建议。
据悉,上海市近期正在推动优化充实联系点,联系点候选名单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第二批联系点的扩点工作也将适时启动,根据申报情况和遴选要求,将基本做到联系点在各区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