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政法 > 正文

内蒙古涉煤腐败“倒查20年”纪实:煤老虎贪婪,账总是要算的!

来源:瞭望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21-06-07 09:15:26

  ◆ “当共产党的官,当人民的公仆,拿着国家资源去搞行贿受贿、去搞权钱交易,这个账总是要算的。”

  ◆ 过去一年,内蒙古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要求,开展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对涉煤腐败倒查20年

  ◆ 作为纪检干部,见过“狂风暴雨”,但过去一年的场面,他用“惊涛骇浪”来形容

  《瞭望》封面专题“账总是要算的”,深度报道内蒙古涉煤腐败“倒查20年”相关情况,一共5篇文章

文章①

  账总是要算的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于长洪 张丽娜 王靖 魏婧宇 侯维轶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煤炭产量最大的省区,煤炭行业在“高歌猛进”的同时出现“野蛮生长”,逐渐沦为腐败的温床。2018年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立案查处的内蒙古中管干部中,有4人所涉腐败问题与煤炭密切相关。

  乌金蒙垢,必须重拳出击。过去一年,内蒙古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要求,开展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对涉煤腐败倒查20年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当共产党的官,当人民的公仆,拿着国家资源去搞行贿受贿、去搞权钱交易,这个账总是要算的。”

  倒查20年成为全国反腐热词,内蒙古纪委监委屡次“N连发”释放强烈信号,近千人接连落网。如何算账?算清了什么账?账单背后又揭示哪些问题?记者进行了独家调研。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麻地梁煤矿采煤机(5月25日摄) 贝赫摄/ 本刊

  斩除最大毒瘤

  内蒙古纪委监委,每至深夜,监督责任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5月26日晚,专项整治监督责任办公室成员、内蒙古纪委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刘占波调度完各专项工作组、盟市纪委监委和相关派驻纪检监察组工作后,更新了数字:全区纪检监察机关累计受理涉煤问题线索3982件,立案700件987人,其中厅局级62人,县处级227人,14名干部主动投案……

  见过“狂风暴雨”,但过去一年的场面,刘占波用“惊涛骇浪”来形容

  2020年2月,内蒙古党委和政府成立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副组长、成员等7人全部为部级干部。同时,领导小组下设主体责任办公室,负责统筹安排专项整治工作;下设监督责任办公室,负责集中查处涉煤腐败案件、督促整改等。

  倒查20年,剑指四方面“毒瘤”:违规违法获取、倒卖煤炭资源,违规违法配置煤炭资源,涉煤腐败严重污染政治生态,煤炭资源领域问题扩散蔓延。

  “不‘得罪’这些腐败分子,就是得罪全区2400多万各族人民,我们一定要算清政治账、人民利益账、人心向背账。”石泰峰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要站稳政治立场,强化责任担当,发扬斗争精神,坚定不移推进专项整治。

  短期内揭开盖子绝非易事。

  最初,个别干部对专项整治有怨言,工作中消极应付,内蒙古应急管理厅原厅长王俊峰就是其中之一。经查,王俊峰在涉煤事项上“很不干净”。多年来,他甘于被不法煤老板“围猎”,企图用攫取的黑金捞取政治资源,结果被骗子骗走千余万元。

   “随着专项整治不断向纵深挺进,一批问题浮出水面,涉煤腐败成为污染内蒙古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刘占波说。

  何为最大毒瘤?从有煤地区、管煤部门到涉煤企业、配煤项目均有波及,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塌方式腐败。这些腐败分子,大都先依“官”取煤,后靠煤拉“官”,再结党成“网”,搅动一方、危害一方,践踏党纪国法,严重破坏政治生态。

  ▲ 鄂尔多斯市原房地产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敏因煤落马,在看守所中流下悔恨的泪水。侯维轶摄/本刊

  倒查20年中,内蒙古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不论职务高低、贡献大小、退休与否,对涉煤腐败“露头就打”,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干部赵德英被审查时,年近80岁,已退休18年。

  一些问题穿了“隐身衣”,抽丝剥茧也要挖出来。乌兰察布市委原书记杜学军多次参加专项整治工作会,可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忠诚不离口,背后留一手。

  经查,2004年,杜学军任陈巴尔虎旗委书记期间,接受发小请托,为其公司配置煤炭资源提供帮助,收受发小夫妇现金、房产折合人民币超千万元。多年来,杜学军涉嫌受贿数千万元,在纸醉金迷中断送了事业前程。

  政治强则筋骨硬,政治弱则百病生。

  专项整治中,内蒙古坚决清除作风顽疾和腐败沉疴滋生的土壤,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通过完善一系列制度机制,堵塞监管漏洞,拓展延伸治理链条,全面、深度修复政治生态

  2020年,内蒙古印发《关于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参与矿产资源开发行为的规定(试行)》,将副科级(含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涉及矿产资源开发相关部门一般公职人员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作为规范对象,明确了禁止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具体情形和行为,比其他省区市相关规定更为严格。

  与此同时,内蒙古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领域干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煤炭资源专项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重塑政商关系,厘清权力边界。

  “专项整治拧紧了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总开关’,警示我们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私,为一些利益集团谋私,否则这笔账总是要算的。”锡林郭勒盟盟长罗青说。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煤矿(5 月 26 日摄) 贺书琛摄 / 本刊

  荡洗黑金污垢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之所以长期成为腐败重灾区,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和市场边界不清、职责不明,导致以权谋利、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等问题,恶化市场环境,使得产权交易秩序、市场经营秩序、政府治理秩序发生混乱

  梳理内蒙古涉煤领域违规违法问题,

  有的以假项目、假投资空手套白狼;

  有的违规超量配煤,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有的政策存在漏洞,甚至有的地区的文件就是为某些人量身定制的;

  有的地方政府大量低价转让国有企业矿业权,甚至以改革、招商之名拱手相送……

  经查,鄂尔多斯市2004年以来配置的93个矿业权,其中23个不合规,大量煤炭资源被企业倒卖或占有。张平在担任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旗长、旗委书记期间,低价转让探矿权,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损失。

  鄂尔多斯市原煤炭局500多名公职人员入股煤矿,高利分红。“裁判员”变身“运动员”,煤炭市场的公平公正遭到严重破坏。

  一些企业打着火区治理“幌子”违法获取、盗采煤炭资源,一些地方错配滥配火区治理项目。

  张志军任锡林郭勒盟经信委副主任期间,接受他人请托,在明知一煤田不符合火区治理条件的前提下,违规签批上报,并最终获批。中森公司以实施灭火项目为名,在涉案区域大肆非法开采煤炭资源并出售牟利。经认定,中森公司非法开采煤炭资源34万余吨,共造成国有资产损失9349万余元。最终,张志军获刑12年。

  专项整治一年来,内蒙古一方面建立台账,全力清理回收煤炭资源,另一方面,聘请专业机构,评估违规违法问题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全力追损

  某地一位已去世干部涉案超3亿元,经立案查处,目前已追回1亿多元国有资产损失,剩余2亿多元仍在追缴中。目前内蒙古累计追缴损失超400亿元。

  同时,推动煤炭领域案件以案促改,内蒙古将重点放在促进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紧紧围绕产权交易、资源配置、行政审批、生产监管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行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

  专项整治中,内蒙古废止和宣布失效涉煤政策法规文件863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文件100件。

  2020年,内蒙古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已配置煤炭资源在建拟建项目监管办法》,明确要求,盟行署与市政府要与配煤项目企业签订协议,督促企业按照协议承诺期限加快建成项目,确实落实到位的所配置煤炭资源不予清收;协议期内配煤项目停建且明确不再建设的,履行资源清收程序。

  鄂尔多斯市工信局副局长伊拉特举例,如某汽车公司以获得7亿吨煤炭资源为前提,承诺投资150亿元并落地甲醇等项目,实际上企业没落实项目,多年却长期开发煤炭资源。“《监管办法》的实施使处理这类遗留问题终于有了依据。”他说,“企业将限期落地项目,否则政府将通过收回探矿权、补交矿业权出让收益、直接清收煤炭资源等方式追缴国有资产损失。”

  经过专项整治,解决存量问题有了明确办法,严控增量问题更有了实招。

  2020年,内蒙古修改了2018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煤炭资源市场化出让的意见》,更加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自治区人民政府不再研究政府配置煤炭资源事宜”,投资配煤、转化项目配煤成为历史,通过市场配置将最大程度保障煤炭价值。

  专项整治不仅要整治问题,更要保护合法合规生产经营

  通过专项整治,内蒙古煤炭企业一批问题得到解决,13处产能总计每年8520万吨的煤矿转入正常生产,14处产能总计每年6925万吨的煤矿完善了相关手续,为增产保供作出积极贡献。2020年,内蒙古煤炭产量达10.066亿吨,比上年增长1.3%。

  鄂尔多斯市自然资源局四级调研员萨仁,经历过每吨煤不到2毛钱出让,甚至白给的时期,也见证了如今每吨无烟煤矿业权出让收益市场基准价达到14元,她认为煤炭经济秩序正在渐渐理顺。

  “最近,市里准备出让房子梁煤田,一整套出让程序十分规范。先报自治区审批,自然资源厅编制的出让方案还明确规定要有煤炭转化项目,最终走招拍挂手续,相关部门全程跟踪监管。”她说,再不是过去简单挖煤卖煤,监管缺失的局面了。

  修复草原伤疤

  碧绿的草原、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过去20年,煤炭领域一些违规违法项目的实施,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5月,位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宝日胡硕煤矿正在热火朝天地回填矿坑、铺草造绿。不久前,这里还是黑色矿坑和污水。

  2010年,某公司经理高某某找到时任西乌珠穆沁旗委书记海明,想申报灭火工程。煤田火区本应由旗政府组织实施,海明却指示旗长将灭火工程交由这家公司。为表达感谢,高某某分别送给二人20万元。此后,公司原股东庞某某得知海明要给女儿购房,“赞助”100万元。

  “崽卖爷田心不痛”。“2011年至2013年,这家公司打着‘灭火’幌子,在未获得任何采矿权的情况下,疯狂盗采煤炭1511万吨,总价值超13亿元。”负责调查此案的阿巴嘎旗纪委办案人员吕波介绍,宝日胡硕灭火项目既没对矿坑回填,也没复垦,导致2.62平方公里的草原满布黑色矿坑和污水,给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损伤。当冰冷的手铐铐住海明的双手,他才回归良知:“真没想到犯下这样的罪行……”

  账总是要算的,生态账更是一分一厘不会少。

  专项整治以来,内蒙古在全面梳理违规违法开矿、火区采空区治理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大整改、大治理。内蒙古能源局介绍,全区共梳理煤田(煤矿)火区采空区灾害治理项目386个,对存在的问题逐一建立台账,明确措施,快马加鞭展开生态修复工作,所有完成采煤的矿坑全部要求回填复垦。同时,经过治理,所有火区目前明火基本全部熄灭。

  ▲ 在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集团锡林郭勒胜利矿业有限公司胜利西三露天煤矿,十多台吊车抓紧建设地面生产系统。魏婧宇摄/本刊

  “过去违规违法开矿,很多都没有开展采坑生态恢复治理,剥离的岩层和煤层风蚀雨蚀现象普遍,造成土地沙化、粉尘污染、水体污染。”锡林郭勒盟能源局副局长刘勇说,专项整治极大地推动了生态修复和建设。

  为了充分防堵煤炭工作给自然生态带来不利影响,内蒙古生态环境领域借专项整治之机,认真开展政策文件清理和建章立制工作。内蒙古生态环境厅厅长杨劼介绍:“厅里2020年9月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评监督管理意见的通知,为日后抓严抓实煤炭等领域环保监督管理拿出了一系列实招。”

  入夏,壮美的锡林郭勒草原正在冒出新绿。在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集团锡林郭勒胜利矿业有限公司胜利西三露天矿,几十台黄色吊车紧锣密鼓地建设煤棚。公司共投入1.42亿元建设地面生产系统,建成后煤炭将用皮带封闭传送,避免粉尘污染。计划到2022年,这家公司将建成自治区绿色矿山。计划到2025年底前,内蒙古全部矿山将达到国家或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始终牢记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私、为一些利益集团谋私,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我认为内蒙古这段时间抓的这件事抓得很好,还要继续抓下去。”

  为推动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不断走深走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常态化开展此项工作。石泰峰表示,内蒙古将一寸不让推进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常态化治理,一刻不停推进全区政治生态净化修复,一以贯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书写好内蒙古发展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引领保障。LW

  文章②

  画出煤老虎的贪婪像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于长洪 张丽娜 王靖 魏婧宇 侯维轶

  病从口入,在大吃大喝中失守;疾从手起,在伸东摸西中沦陷;症从脚现,在偭规错矩中越位……记者在看守所采访的数十位涉煤腐败官员,都曾对自己有过严格要求,但因精神“缺钙”,思想滑坡,最终坠入腐败深渊,个个追悔莫及。

  主动“上钩”得了“软骨病”

  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一名厅级干部,王杰曾奋力活成父母希冀的“人杰”。接受采访时,王杰声称,自己属于被围猎,并非主动追求腐败。可随着岗位晋升,王杰贪欲膨胀,不仅甘于被“围猎”,甚至主动“咬上钩”,心甘情愿地把手中权力商品化,大肆谋取非法利益。七尺男儿患上“软骨病”,在恪尽职守上少气无力,走上违法犯罪不归路。

  王杰,35岁被提拔为内蒙古地矿厅矿产资源储量处副处长,42岁被提拔为内蒙古国土资源厅矿管处处长,48岁被任命为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多年来,身处煤炭管理的要害岗位,王杰最应该抓好煤炭领域的问题,却步步失守,自己成了煤炭领域的“大问题”。经检察机关审查查明,十多年间,王杰涉嫌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管理对象、下属等相关人员几十人所送款物,折合人民币共计数千万元

  2003年,王杰从技术岗位转到采矿权审批岗位,用他的话讲就是“从无权岗位转为有权岗位”。“当时,我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一是不去参加企业的宴请,二是不收企业的钱物。”但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热情款待”下,王杰开始突破防线。

  从收受企业家牛羊肉等土特产到收取现金,再到入股煤矿获取巨额非法收益,王杰像吃了豹子胆一般,疯狂钻营如何利用权力为企业谋取不当利益。他自己总结,收取钱款的方式主要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过年过节的礼品礼金等,第二种是办事后的“感谢费”,第三种是以“参与入股”形式获取钱款。

  2007年,鄂尔多斯市一家大型企业相关人员,为了“感谢”王杰在办理煤炭审批手续事宜上给予的帮助,提出让王杰在其企业入股获得分红。王杰接受并安排其亲属办理入股相关事宜,甚至入股本金也由煤老板出,分红后王杰获得巨额非法利益。

  “他们培养与我的感情,加深与我的关系,实质上看中的是我手中的权力和矿管处处长的位置,等于把我和他们绑在了一条船上,为他们以后更好办事或谋求更大的利益服务。”王杰说。

  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王杰逐渐麻痹,一次次收受煤老板的钱财。其实从腐败一开始,他就陷入担惊受怕。“2004年8月份,我们处的处长突然被自治区检察院带走了,对我震动非常大。我当时暗暗发誓一定不能再收企业的钱了。”但在诱惑和犹豫之下,王杰还是没能管住躁动的双手,过起了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的“两面人”生活

  被抓现行,王杰自己都对涉案金额感到错愕和震惊:“我在心里一遍遍问自己,这是我干的吗?我为什么要这样干?我怎么变成了这样?现在静下来仔细反思,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都是因为我这些年来放松了自我改造,丢掉了共产党员的宗旨。”

  回首过往,王杰觉得自己“病了”,精神之“钙”流失,得了“软骨病”。“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他后悔地说,“本来是查问题的人,自己却有问题。2020年专项整治开始后,我也萌生过主动向组织交代违纪违法事实、求得组织宽大处理的想法,但因为存在侥幸心理,加之害怕失去已有的一切,没能迈出这一步,错过了最后一次宝贵机会,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追悔莫及。”

  世上没有后悔药,只有冰手铐。在40册案卷材料和证据之后,一封长达15页的忏悔书,总结了王杰不光彩的过往。他深深地忏悔道:“希望所有的党员干部引以为戒,不要像我一样走上一条不归路……”

  “聪明才智”未用在正道

  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郝胜发,有着过人的“聪明才智”,可多年来却将其用在贪腐上,屡屡巧立名目将国有资产、国家项目资金塞入个人腰包,终成党和人民事业的“蛀虫”。

  在担任煤勘集团109队队长期间,郝胜发将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决策之上,把109队当成自己的“私人领地”。一次,他在对该队所拥有的探矿权进行地质勘查中,发现了一块开发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的银铅锌矿,谋划着把“蛋糕”最大化切到自己碗里。虽然众目睽睽之下不能直接据为己有,但他反复琢磨,想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由头:打着队里没有经济实力勘探开发的幌子,寻找合作伙伴,实现个人目的。

  郝胜发找到某个体私营公司合作勘探开发。在商谈合作开发成果股份占比时,他明知国企和私企合作需要国企绝对控股,但为了达到个人拥有5%干股的目的,同不法商人恶意串通,故意让合作的私企占股55%(含郝胜发干股5%,经鉴定价值数千万元),而109队只占股45%。

  这种股权结构,对上是交不了差的,但难不倒郝胜发。为了掩人耳目,他将个体公司55%股份化整为零,让该公司名下的两家私营公司分别占股30%和25%。表面上109队是大股东控股,背后两家私企实为一家。

  郝胜发以牺牲国企绝对控股权为代价,换取个人私利。同时,因私企中有个人干股,他把利益的砝码倾斜到私企一方。在后续合作过程中,郝胜发故意不派人进行监管,企业经营管理完全由私企方掌控,财务账目由私企公司记账核算。109队仅对资金支出进行复核,对矿山产量、经营收入等仅通过每年的财务报表粗浅了解。

  在银铅锌矿进行实质开发缺少资金时,郝胜发再一次发挥“聪明才智”,开始变戏法,将109队45%股份中的22%股份转卖给煤勘集团其他地质队,转让款3280万元用于矿产开发。而私企不投入任何资金,在国企45%股份不变的大前提下,用国企内部股份互相倒腾出资金进行矿产开发,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同时,郝胜发还忽悠职工集资筹措1.3亿元用于矿产开发,形成私企“空手套白狼”的实际情况

  郝胜发屡屡利用职权谋取私利。2000年以来,内蒙古煤炭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郝胜发先后担任煤勘集团公司下属231队、109队地质队长,跑项目揽工程等市场潜规则需要费用,这笔钱从哪里搞?郝胜发冥思苦想,想到让财务人员通过虚报“钻探施工中给农牧民林场占地补偿”“野外施工中租用办公用房”费用,虚构工程量套取工程款、虚开发票套取资金等方式,将套取的资金,设立账外账,用于支付吃喝玩乐、请客送礼、发放奖金等无法正常报销的费用。

  2004年开始,郝胜发在231队期间私设小金库,金额达2000万元。2007年,他调至109队担任队长后,故伎重施又设立小金库,金额达2700万元。随着小金库资金不断累加、煤炭领域经济效益不断好转,郝胜发以队里大功臣的名义自居,“感觉自己是一把手,单位的效益是自己辛苦努力创造出来的,吃点、喝点、拿点都是正常的”,“出差在外应酬,每次都带上几万元”,甚至用小金库的资金为自己购置豪宅。几年下来,郝胜发涉嫌累计贪污公款近千万元。

  从被请吃饭、收烟酒茶,到逢年过节收一两千元的购物卡、三五千元的现金,再到主动索要应酬费用三五万元,郝胜发的“胃口”越来越大,手中权力成为他赚钱“发家致富”的工具。在其职权范围内,相关人员只要给他送钱,职位晋升、安排工作、承揽工程项目,郝胜发统统可以帮忙协调解决。

  直白的权钱交易,已经不能满足郝胜发的私欲。郝胜发在担任231队队长期间,在寻求单位全面开展地勘项目的同时,自己带头或与第三方私企合作购置钻机承揽本单位的勘探业务,赚得盆满钵满。调至109队后,他继续承揽本单位钻探工程,进行盈利活动,还在自己承揽钻探工程中虚报工程量,套取贪污国家项目资金,获取巨额钱财。

  不断利用“聪明才智”为自己牟利的郝胜发,最终机关算尽,反被套牢。

  “贪利者灵魂会腐,贪功者人格变歪”,郝胜发用自己的一生为这句话做了生动的注释。

  一边诵经一边捞金

  刘桂花是内蒙古鄂托克旗一个普通牧民家的女儿,从基层起步,一直干到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这一职务。

  2000年,44岁的刘桂花上任鄂托克旗委书记,直至2007年调离,主政一方长达7年之久。在此期间,掌握着全旗煤炭资源配置情况的刘桂花,面对“煤老板”的疯狂围猎,被利益冲昏头脑,把公权变为私器,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域”,大搞权钱交易。

  “20多年前,我当旗委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了别人的钱款。”主政一方的刘桂花得了敛财“妄想症”,把权力当红利、把商人当钱袋,大肆掘金。

  2003年的一天,刘桂花接到一通电话。一位老板想在鄂托克旗棋盘井镇投资一处煤焦油深加工项目,为了尽快把企业的手续办下来,他联系上了刘桂花。“电话公关”后,这位老板又拎着一个大帆布包来到刘桂花家。看着帆布包内整齐摆放的50万元现金,刘桂花有点不知所措,这是她任职以来第一次单笔收到这么多钱。

  收还是不收,刘桂花不断追问自己。一晚上辗转反侧,她想到自己在项目审批中出了不少力,适当拿点也在情理之中,就下定决心收下了这笔巨款。

  经过煤老板们一次次的“金钱洗礼”,刘桂花的神经开始变得麻木,从被动接受礼金贿赂,演变到主动帮忙并向企业老板伸手要钱。2001至2004年,某矿业老板在成立公司时得到了刘桂花的大力“支持”。事成后,刘桂花就以“功臣”“恩人”自居,以各种名义陆续向该矿业老板索要人民币数百万元。

  据统计,向刘桂花请托行贿的企业老板中,多数涉足煤炭资源领域,涉及行贿额度巨大。求刘桂花办事的人越来越多,刘桂花的敛财“妄想症”逐渐难以控制。她不再满足于仅靠请托受贿和投资入股而来的利润,开始亲自上阵,主动下海捞金。

  2005年,刘桂花伙同另一位干部,使用他人身份信息,以虚假的工商注册登记、资信证明,申请办理了某矿区探矿权。之后二人以此探矿权作股,与公司A共同成立了一家公司B,二人各占股20%,分别由其近亲属代持。几年后,看着公司B规模进一步扩大,二人既想参与股权增资,还不愿意自己掏钱,于是让公司A代其出资。后来公司A筹划公司B上市,准备以过亿元的价格收购刘桂花手中的股份。本来是“空手套白狼”的好事,可由于公司A资金紧张,未能及时支付欠款。留给刘桂花的只剩下手中的一纸协议,她的敛财妄想就此破灭。

  妄想升官又发财的刘桂花,逐渐远离组织、靠近神佛。2010年10月,时任鄂尔多斯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有着34年党龄的刘桂花成为一名佛家弟子。入佛门后,刘桂花表面口诵法号、戒贪戒嗔,背地里继续不择手段、疯狂敛财。

  刘桂花总在妄想:给人办事就该收钱,有大师保佑就不会有事,但神佛没有成为她的护身符。直到2020年3月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她才幡然悔悟:“痛定思痛,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刘桂花被“乌金”蒙蔽双眼,如今失去自由,沉痛反省说:“相信什么,也不如相信党纪国法;追求什么,也不如追求平平安安。钱财名利都是过眼云烟。”

  甘当不法商人的“马前卒”

  海明出生于干部家庭,没有经历过缺衣少食的日子,家里也不缺钱。曾经“啥也不缺”的海明,却惹上了贪妒的“红眼病”,见着煤老板送来的礼品“眼红”,见着美金“眼红”,见到送上的房子更“眼红”。贪妒的海明被煤老板甩出的饵料牵引着走,最终赔上了自己的前途命运。

  参加工作之初,海明奋发努力,工作能力逐渐被认可,职位也不断晋升。1988年,年仅28岁的海明就担任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团委副书记。2003年海明成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委书记。

  海明回忆:“随着职位提升,围在身边、阿谀奉承的人多了,请客吃饭的也多了。起初还对自己严格要求,但这样的事情一多,就放松了警惕,渐渐从一般吃喝开始接受高档宴请。后来逢年过节收受礼品和礼金。从拒绝到顺其自然,数额也从几千元上升到上万元。”

  面对一些煤老板的围猎,海明逐渐沦陷,多次收受贿赂,同时也开始选择性“失明”“失语”,甚至故意开“后门”留“暗门”。2010年,某公司项目经理找到时任西乌珠穆沁旗委书记的海明,表明了想申报灭火工程的想法。煤田火区灭火工程本应由旗政府组织实施,海明却指示时任旗长的额尔登孟克将灭火工程交由这家公司实施。为表达感谢,这位项目经理于2011年春节前分别送给海明、额尔登孟克各20万元。此后,公司一位原股东得知海明要给女儿购房,又慷慨“赞助”100万元。

  随后几年,这家公司打着“灭火”的旗号,在未获得任何采矿权的情况下,欺上瞒下,疯狂盗采煤炭资源1511万吨,总价值超过13亿元,造成国家煤炭资源巨额损失。

  海明坦言:“这家公司项目经理最初找我时,我并没有认真对待,既没有对项目进行详细询问,也没有查阅相关文件规定,自认为是煤矿常规性工作,是小项目,轻易交给有关部门去办理,事后还收受了巨额贿赂。该矿老板偷采盗采大量资源,给国家和地方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这件违法开采的事件中,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属于严重失职,辜负了组织对我的信任。”

   海明的爱好和需求逐渐被不法煤老板们摸透,变成了一个“透明人”。一些不法煤老板明白海明过不了“红眼病”这一关,便利用手中的糖衣炮弹对他展开“精准进攻”。一位煤老板得知海明女儿在国外留学需要外汇,便带着一包美元主动求见,为海明分解忧愁。

  “一见面,对方就给了我一个包说,‘这几年在西乌珠穆沁旗发展得到了领导多方面的支持,感谢您。您女儿也在国外读书,我表示一下意思。’”海明说,“我当时打开包一看,里面装了10万美金。因为当时女儿在国外读书,我也确实缺钱,所以就半推半就地收下了。”

  多年来,海明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超千万元,过起了“一顿饭花费几万元”的奢靡生活,曾先后5次到韩国赌博。

  海明说:“腐败后,我每天都不快乐,拿了人家的钱心里也不踏实,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一些朋友说想带我去韩国赌场玩一玩、开开心,我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赌场条件优越,赌博费用有人承担。在韩国,赌博的时间过得非常快,但我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快乐,只是为了消磨忧郁的时光。”

  “只要你牵涉贪腐,快乐就注定离你远去。”回看自己做过的错事,海明陷入深深忏悔:“工作中,我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松,对不起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我的高度信任,给单位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亦官亦商的“变色龙”

  28岁任副处,33岁任正处,36岁当上旗委书记,41岁提拔为副厅,48岁即为正厅……一路走来,杜学军与掌声、赞扬、鲜花为伴,年纪轻轻就担任重要岗位领导,但他理想信念缺失,无视党纪国法,带老板上任、帮熟人办事、携家人发财,由小错累积成大错,走入违法犯罪的深渊。乌兰察布市委原书记杜学军严重违纪违法案,是内蒙古监察体制改革以来查处的在职正厅级市委书记落马第一案,其涉嫌受贿数千万元。

  杜学军15岁便参加工作,从额尔古纳物资公司、经委、开发公司、边贸公司走来,长期与企业、商人打交道,带老板上任成为常态。从2002年任陈巴尔虎旗委书记以来,杜学军调到哪里,就把企业老板带到哪里。2003年至2020年,收受公司及商人财物的腐败行为如影随形。

  熟悉杜学军的人评价,“这个领导在人前人后两个样”。他表面上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但私下则熟人送钱必伸手、有事必关照,像一只在黑白世界里自由切换的“变色龙”

  刚接触煤炭,杜学军就“大捞了一笔”。2004年,杜学军任陈巴尔虎旗委书记期间,接受发小请托,为其公司配置煤矿开采方面事宜提供帮助,先后收受发小夫妇现金、房产折合人民币超千万元。2010年,杜学军任满洲里市委副书记、市长期间,接受当地一家公司董事长王某某请托,为该公司在企业发展、土地出让金返还、税费减免和银行贷款上提供帮助,收受王某某房产24套,折合人民币710余万元,获得孳息75万元。

  官职越来越大,为逃避党纪国法的惩处,杜学军帮人办事的行为也越来越“谨慎”。2017年任乌兰察布市委书记时,他不会因帮助体制内的人办事而收受大额财物,只是逢年过节收取一些小额礼金和烟酒,可对体制外的熟人却“毫不客气”。2018年,他接受张某某请托,为其丈夫的转业安置事宜提供帮助,通过妻子收受当事人所送的10万元现金和总价值12.28万元的两根金条。

  杜学军不仅自己腐,还带着家人一起腐。2004年,杜学军假借其岳母张某某之名注册成立了某公司和某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这家公司专门用于为其贪腐所得进行洗钱。而这家基地则在杜学军所管辖的巴彦库仁镇租用24510.54亩草场,其妻子、父亲齐上阵参与经营管理。2006年至2016年间,杜学军利用职权向陈巴尔虎旗农业局、财政局打招呼,为基地成立的公司违规获取国家惠农补贴245万元。

  杜学军早年在物资公司、边贸公司的从商经历,让他积累了敏感的商业嗅觉。他没将自己的“商业嗅觉”用于发展地方经济,而是不遗余力地用于壮大“个人经济”。在20余年里,杜学军亦官亦商,将商品交换原则搬到了党内政治生活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利用职权赚钱的机会。

  杜学军在忏悔录中写道:“在成绩面前,个人意识、权力意识膨胀,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放松了廉洁自律。”他本以为冒几次风险可以换来后半辈子的舒适无忧,但其实早在罪恶的深渊里越陷越深。LW

  文章③

  专访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刘占波:

  乌金除垢只有进行时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于长洪 张丽娜 侯维轶 王靖 魏婧宇

  内蒙古自治区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中国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全区12个盟市中11个有煤矿,现有煤矿523处,核定产能12.8亿吨。在少数胆大妄为、别有用心之人的操控下,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

  2020年以来,一场倒查二十年的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精准、及时、有力地斩除了煤炭领域腐败“毒瘤”,改善了整个内蒙古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

  回看一年多来的专项整治,《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刘占波,详解这场轰轰烈烈、抓铁有痕的“反腐风暴”。

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

  刘占波

  以专项整治全面净化政治、经济、自然生态

  《瞭望》:内蒙古为什么要对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倒查二十年?

  刘占波: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储量大、易开发。一个时期以来,内蒙古依靠矿产资源开发、发展资源型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速度。特别是2000年到2010年,是我国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内蒙古经济迅速崛起的十年。

  然而,在煤炭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滋生蔓延,成为延续多年的积弊沉疴和污染内蒙古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毒源”。如果不及时开展专项整治,任凭“毒瘤”扩散蔓延,对内蒙古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不可想象。

  在一定程度上,涉煤腐败问题也反映出内蒙古在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亟须对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倒查二十年,开展专项整治,彻底割除这个污染内蒙古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推动政治生态全面重塑、实现根本好转。

  《瞭望》:开展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对于净化内蒙古政治、经济、自然生态有哪些重要意义?

  刘占波:开展专项整治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净化修复政治生态的务实之举。坚持把治标除弊与治本清源统一起来,既以猛药去疴,铲除腐败根源,又稳妥审慎,统筹标本兼治。从政治上分析反思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易发多发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制定标本兼治的长效举措,全面清查煤炭资源领域地方政策法规文件,督促涉煤地区部门企业加强制度建设,堵塞监管漏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政治生态得到全面重塑、实现根本好转。

  开展专项整治是促进煤炭行业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通过专项整治坚决革除作风积弊、腐败沉疴,彻底切除伴生寄生在煤炭领域的消极腐败病灶、违规违法“毒瘤”,坚决破除依煤贪腐利益群体对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掣肘阻滞,切实解决以往煤炭开发中里应外合、明抢暗偷的各类违规违法问题,解决以往煤炭产业无序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维护正常的政府治理秩序、资源管理秩序、产权交易秩序、市场经营秩序,保证涉煤企业合法合规经营,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开展专项整治是持续修复自然生态,助力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应有之义。专项整治以来,内蒙古深刻反思、着力解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够的问题,从思想认识、政策举措、制度机制、考核奖惩等方面多管齐下、综合施治,切实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更加鲜明地树立起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出台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明确草原上严禁新建煤矿,既有煤矿不扩资源、不扩能技改、不核增生产能力、限期退出的要求,持续修复自然生态,助力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 5月25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麻地梁煤矿采煤区电工黄照希(左)和电工施君天在井下 贝赫摄 / 本刊

  精准聚焦“四类”突出问题

  《瞭望》:开展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的关键在哪里?

  刘占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检监察建议明确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领域存在违规违法获取倒卖煤炭资源、违规违法配置煤炭资源、涉煤腐败问题严重污染政治生态、煤炭资源领域问题扩散蔓延等4个方面突出问题,要求聚焦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从专项整治排查、核查、巡视巡察发现问题看,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存量较大、牵涉范围较广、涉案人数较多,有煤的地区、管煤的部门、涉煤的企业、配煤的项目均有波及。

  专项整治以来,我们坚持靶向不偏、靶心不散,精准聚焦“四类”突出问题,紧扣2000年以来涉煤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加大线索排查、归集、起底力度,从中锁定一批金额巨大、反映强烈、性质恶劣的腐败大案,循线深挖、重拳惩治,推动在解决一批重大问题、查办一批重大案件、挽回一批国有资产损失、堵塞一批制度监管漏洞等“四个一批”上斩获重要成果。

  《瞭望》:在倒查二十年过程中,内蒙古纪委监委采取哪些措施整治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

  刘占波:我们主要采取五项措施整治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

  一是坚守监督第一职责。及时成立由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刘奇凡同志担任主任的监督责任办公室,指导盟市、旗县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上下联动、三级贯通、合力攻坚,以“两个责任”同步落实、同步担当保障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聚焦突出问题,全程紧盯督办督战,不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专项整治责任,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督促整改,对整治不力的地区和部门及时约谈、严肃问责,确保涉煤问题清仓见底。

  二是深挖涉煤问题线索。坚持纵向20年,横向全覆盖,组织开展2000年以来涉煤问题线索大起底、“回头看”,畅通信访举报渠道,拓宽问题线索来源;上下联动开展涉煤专项巡视巡察,对14个涉煤地区、部门、国企开展专项巡视,同步组建21个联动巡察组,对279个涉煤部门(单位)开展专项巡察;紧盯规划立项、投资审核、资源配置、环评审核和矿业权审核报批、股权变更、矿产交易等重点环节,深挖彻查涉煤腐败问题;建立个人涉煤申报事项分析比对模型、煤炭专项整治综合数据信息查询系统,运用大数据对全区139万余名党政干部和公职人员申报的涉煤事项进行比对分析,发现90名区管干部未如实报告个人涉煤事项,一大批“煤老虎”“黑金硕鼠”现出原形。

  三是严查涉煤腐败案件。将查处涉煤腐败案件作为开展专项整治的最大突破点,集中处置涉煤问题线索,发现一起查办一起,成熟一起立案一起。截至5月底,共立涉煤腐败案件700件987人,结案567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730人,组织处理901人,移送司法机关113人。坚持优先查处干部级别高、涉案金额多、震慑效果强的大案要案,乌兰察布市委原书记杜学军等62名厅局级干部,鄂尔多斯市原煤炭局局长郭成信等227名县处级干部被立案审查调查;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51名煤企老板被立案审查调查;坚持“既往也要咎”,不因时间跨度长就避重就轻,不管涉及什么人都一查到底,内蒙古煤勘集团原党委书记王振林退休15年、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德英年近八旬仍被查处,伊金霍洛旗原煤炭局副局长李彦被法院判刑后,因存在漏罪、漏缴巨额违法所得被重新立案。在强大震慑和政策感召下,乌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郝健君等14名干部主动投案。

  四是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坚持把“三不”一体推进理念贯穿专项整治全过程,既紧盯涉煤腐败突出问题个案治标,又统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全局治本。针对涉煤案件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及时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各级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完善制度机制,堵塞监管漏洞,提高治理能力。督促全区清理出国企改制、火区治理、资源配置等重点领域违规违法政策文件67件、执行类文件2542件,研究制定政策法规文件100件,全面查堵、修复了制度上的漏洞。

  五是同步推进追损挽损。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尽最大努力追缴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造成的各类损失。全区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查办案件挽损101.18亿元;检察院、法院系统通过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刑事审判等方式追损挽损42.49亿元;公安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现金、股权和实物资产价值138.12亿元;税务部门追缴欠缴少征煤炭资源领域税费124.21亿元;自然资源部门追缴矿业权出让收益116.71亿元。

  深化涉煤腐败常态化治理

  《瞭望》: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保障着全国的煤炭供应。在推进专项整治中,如何平衡好整治工作与煤炭生产之间的关系?

  刘占波:我们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坚持把促进煤炭资源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开发利用贯穿专项整治全过程,一手坚决果断惩治各类违规违法问题,一手旗帜鲜明支持企业合规合法生产,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宽严相济、区别处理

  对于有涉煤违规违法问题的企业和企业老板,在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有效避免“查处一案、垮掉一企”现象发生

  针对一度出现的煤炭产量下滑、保供压力增大等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下沉办公、抵前服务,加快手续办理,既赢得了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充分肯定,又保障了煤炭行业平稳发展。2020年全区煤炭产量达到10.066亿吨,实现了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瞭望》:目前,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已转入常态化治理阶段,下一步内蒙古纪委监委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专项整治继续落细落实?

  刘占波:下一步,我们将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劲头不松、力度不减,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严”的主基调、“治”的好态势长期坚持下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内蒙古提供坚强纪法保障。

  一方面,强化政治监督的针对性、系统性,紧扣常态化治理目标任务,持续督促各地各部门紧盯“四个一批”目标,紧盯重点难点问题和未整治到位问题,推动排查核查发现问题、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清仓见底,国有资产损失评估追缴,涉煤领域建章立制工作全面见效。精准规范用好追责问责利器,对整治不力、进展不快、效果不彰,甚至搞纸面整治、台账整治的严肃追责问责。

  另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两个零容忍”重要要求,始终保持“惩”的力度,深化运用组团办案、模块化办案、指定办案等办案机制,提高问题线索处置率和案件结案率,深挖彻查涉煤腐败案件及其派生关联案件,坚决清除区域性、系统性政治生态污染源;着力提升“治”的效能,深入开展“以案促改治理年”活动,把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统筹做好案件剖析、警示教育、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等工作,持续纠偏正向、清源正本。

  此外,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监督质效。通过强有力监督破除发展阻力、激发发展动力、吸引发展外力,切实推动我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清障开道、营造环境。LW

  文章④

  “倒查20年”彰显如磐初心

  文丨张丽娜

▲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几名套马手正在套马。任军川摄/本刊

  过去一年多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对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近千人被查,上百文件出台,剜掉了污染当地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还人民群众朗朗乾坤。

  “倒查20年”,时间跨度大、涉及层面广、牵扯利益关系极其复杂。“倒查”这一雷霆手段,给所有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给腐败分子传递了强烈震慑:只要违反党纪国法,无论时间久远、无论涉及谁,都将出重拳下狠手、绝不姑息,都将深挖彻查利益输送链条,对问题线索清仓见底,对违纪违法行为坚决严厉惩处。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笔账迟早要算。反腐败不会歇脚松劲,不会“法外容情”。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心存侥幸,认为违纪违法问题只要在任期内没有暴露,等到离任或退休后就能“平安着陆”,这是对全面从严治党大势的误判。

  此次内蒙古自治区对煤炭领域腐败问题“大起底”再次警示:要想真正“平安着陆”,就必须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醒,不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违纪违法。

  “倒查20年”释放出追责到底、将反腐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号,更彰显出我们党百年不变的如磐初心。

  风云激荡、大浪淘沙,从最初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到今天发展壮大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永葆长盛不衰的最大秘诀,正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永恒课题,坚持不懈地推进自我革命,练就“刀刃向内”的历史自觉、勇毅担当与过硬本领。

  甫一成立,我们党就旗帜鲜明反对腐败,倡导清廉政治。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的历次党章,都专门规定党的纪律。

  从新中国成立前,中央苏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各解放区政府通过党的纪律和法律法规约束党员干部行为,毫不容情地惩治腐败分子;

  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三反”“五反”斗争,处决腐败分子刘青山、张子善;

  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作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重大论断;

  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既对增量腐败坚决“零容忍”,也对存量腐败“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百年党史告诉我们,腐败问题事关人民利益、人心向背,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党之所以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心不变、力度不减地进行反腐败斗争,就是为了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割除一切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

  内蒙古涉煤领域反腐败,对全国党员干部都是深刻警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问题最能隔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2015年1月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斩钉截铁地指出:“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地正风肃纪,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和魄力,这是走过波澜壮阔百年历程的大党对亿万人民的庄严承诺。

  一方面,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牢正确的权力观,对权力心存敬畏,秉公用权、严格自律,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当好“老百姓的官”,牢记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都是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如果思想不纯、权力观不正,利用权力为个人谋私、为一些利益集团谋私,路是走不通的,必然会栽倒。

  另一方面,也要继续拧紧制度“紧箍咒”,让为官者挡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之中燃亮自身价值。LW

  文章⑤

  从煤“叹”到煤“赞”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于长洪 张丽娜 魏婧宇 王靖 侯维轶

  涉煤腐败倒查20年,近千名干部栽跟头,在内蒙古干部队伍中造成极大震撼。

  “挖煤卖煤”“一煤独大”“因煤倒霉”“谈煤色变”……漆黑的煤,似乎带着原罪。

  内蒙古盛产的煤炭给国家提供了必需的能源,却因一双双贪婪之手蒙垢。

  在显微镜下,煤呈现出耀眼的金色、高冷的蓝色以及低沉的灰色。乌金除垢,行业整顿,便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就五彩斑斓的煤。

  ▲ 5月26日,工作人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煤矿植被恢复区浇水 贝赫摄 / 本刊

  从“大老粗”到“精细化”

  说起煤、煤老板,人们给贴的标签往往是“傻大黑粗”。“粗”煤其实很“细”——被誉为工业的“细粮”。

  运煤专列从内蒙古出发,驶向全国各地;高压电网跨山越岭,将煤电资源送向城镇、工厂、千家万户……内蒙古丰富的“乌金”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源源动力,在500公里外的京津唐等地区,大约每四盏灯中就有一盏由内蒙古点亮。

  内蒙古大草原,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因此煤炭等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自国家开始投入地勘工作至今,内蒙古累计探明煤炭资源量突破万亿吨,居全国首位,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煤种全,也因此被称为“露天煤矿”之乡,全区12个盟市中11个有煤矿,现有煤矿523处,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

  很长一个时期,内蒙古对煤炭资源的利用,只是停留在“挖煤卖煤”的粗放式发展阶段,现在正经历由能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发展转型。

  大路,过去鄂尔多斯市黄河岸边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山村,如今因现代能源经济的发展而发生蝶变。一座现代煤化工工业园区落户于此,园内有煤制甲醇、煤制油等80余个工业项目,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521.22亿元。

  大路工业园区内的煤化工生产项目仿佛“魔法师的金手指”,将煤炭一步步加工转化成食品保鲜膜、塑料水杯等产品。煤炭变成原料,又生产出绚丽多彩的产品,实现了煤炭产品由低端走向高端。

  在大路工业园区十余公里外,是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准格尔煤田唐家会矿区。站在山上远望,连绵不绝的黄土塬撞入眼帘。

  未承想,厚实的黄土塬下,有一项领先世界的煤化工技术。2019年10月底,28米高的火炬在唐家会矿区的黄土塬上被点燃。熊熊火焰传递出坚定的信号——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项目正在这里进行。

  “地面看似平静,其实地下煤炭资源正在被燃烧气化。从地下的原煤到合成气,所有流程都在地下完成。”内蒙古中为煤气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传敏介绍说,“火炬下面连着地下气化炉的产品井出口,地下气化炉生产的合成气通过产品井源源不断地输出地面。”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不需要开挖采煤,也无需工作人员进入地下,就可生产低成本的工业燃气和化工合成原料气。正在进行工业化示范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最适合对埋深1000米以下煤层及高灰、高硫、低发热量劣质煤等不宜开采的煤炭资源进行气化利用,能大大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鄂尔多斯市工信局副局长伊拉特说,过去几十年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没有充分体现出煤炭资源的附加值。虽然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一时促进,但容易产生发展惰性,延缓经济转型。

  ▲ 5月26日,工作人员在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检查袋装聚丙烯。贝赫摄/本刊

  近年来,内蒙古努力改变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加强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加快煤制油气、烯烃、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建成全国门类齐全的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

  煤炭产业的精细化发展,不仅需要生产端的方式转变、技术革新,也需要市场端的规范运作。

  人为议价、流程繁琐、不规范交易……曾经的煤炭市场“野蛮生长”,信息不对称、交易不对等,为政商勾结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留下“空子”。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煤炭交易方式也发生变化,在线交易、网络货运、价格指数发布及大数据服务等新方式使煤炭交易更加透明、便捷。

  2013年,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上线运营以来,5000多会员共享新业态带来的便捷。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累计完成交易量7.25亿吨,交易额1521亿元人民币。这个交易中心是全国煤炭交易中心股东单位之一,平台服务系统包括能源大宗现货交易、能源化工品交易、能源工业装备品交易、运力交易、价格指数等综合性功能性网络技术系统。“通过搭建公开公正、阳光共享的交易环境,规范交易行为,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董事长温琳介绍说,平台为交易商平均降低成本3%,交易履约率超过90%。

  ▲ 这是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搭建的物流云平台。(5月27日摄) 贝赫摄/本刊

  从“染污”到“披绿”

  煤炭的“前世”,曾为翠绿的植物。

  千百万年前,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形成厚厚的腐殖质,随地壳变动不断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可燃的沉积岩。

  煤炭的“今生”,曾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但是,过去几十年,遭遇过疯狂私挖盗采,曾经连续多年给地方生产出被污染的“GDP”,近千名干部倒在煤堆里留下教训,草原上的千疮百孔更成为乌金永远的殇。

  随着专项整治的深入推进,修复行动计划正在陆续铺开。

  初夏时节,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白音华煤电矿区的硬化路两旁,樟子松像卫兵一般傲然挺立,杨树嫩叶渐长。昔日“灰头土脸”的旧矿区,如今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白音华煤电公司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初步建成景观式排土场和草原生态式排土场,已完成矿山治理面积8252亩,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煤矿植被恢复区。(5月26日摄) 贝赫摄/本刊

  矿区负责人郭苏煜一辈子都在跟煤打交道,“过去很多小的露天矿,人们挖完留个坑就走人,给草原留下不少无主矿坑。现在把煤挖出来,更要保护好矿区,这一要求已成硬约束。”

  如今,内蒙古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自治区到盟市、旗县,一系列配套政策为绿色矿山建设保驾护航。2019年印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矿山企业设置基金账户,按年度提取基金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土地复垦及管护工程。

  2020年,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通过《鄂尔多斯市绿色矿山建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首部有关绿色矿山建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以煤炭行业为重点,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节能减排、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矿山现代化与和谐矿区建设三个方面分节规定。

  “有政策引领,有技术支撑,绿色矿山建设在全市稳步推进。”鄂尔多斯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科副科长苏海霞说,目前全市已有149个矿山公示建成绿色矿山,其中117个煤矿,32个非煤矿山,公示建成的绿色矿山占全区32%。

  绿色矿山建设,大大提升矿山的“颜值”。位于锡林浩特市北部的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露天矿区里,2020年新栽的6000余株树苗将裸露的矿区装扮一新。今年,矿区继续开展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力争打造成城市公园、员工休闲乐园、矿山文化科技园。

  生态修复更注重“内涵”。蒙草生态矿山修复团队在生态大数据的指导下,应用乡土植物对锡林郭勒盟的乌优特煤矿、贺斯格乌拉南露天煤矿、胜利西二号露天煤矿进行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呈现出持续好转态势。

  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华能伊敏露天矿,采用绿色采矿工艺和探索土壤改良等复垦绿化技术,实现煤、电、水、灰、土的高效循环利用,逐步建立适应呼伦贝尔地区草原生态恢复的“伊敏模式”。

  当前,内蒙古正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2020年12月,内蒙古对外公布,草原核心区留存的煤矿、风电、光伏项目到期退出,自然保护区内煤矿全部关闭,风电、光伏电站布局在沙漠、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沿边地区。内蒙古自然资源厅有关人员介绍,内蒙古计划到2025年全部矿山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实现“绿则存,不绿则退”

  从“人工挖”到“5G+”

  身穿洁白的衬衣,坐在控制室内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变化,不时轻点一下鼠标,通过手机实时监测126个液压支架的压力数据和井下采煤机的实时位置……这是鄂尔多斯市国源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龙王沟矿井“95后”矿工刘斌杰的日常。这座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目前已实现精准地质保障、智能采煤、智能掘进、智能探放水。

  十多年前,矿工“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下井,在黑乎乎的井下手拉肩扛挖煤,一天下来脸黑、手黑、衣服黑,还时刻与瓦斯、渗水、崩塌风险相伴。

  内蒙古矿山企业多、安全隐患大,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需求旺盛。

  麻地梁煤矿是内蒙古重点支持矿山企业5G+智慧矿山建设的典型代表。2021年,麻地梁煤矿又提出了新的智慧矿山完善升级工作方案:完成采煤机、掘进机、皮带机巡检机器人、无人驾驶胶轮车等移动设备5G通讯对接;进一步完善智慧矿山体系建设,打造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井工矿井智慧矿山典型模式和应用场景,继续为智慧矿山建设贡献麻地梁方案。

  ▲ 5月25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麻地梁煤矿调度员汤祥利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查看井下作业情况。贝赫摄/本刊

  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已使煤炭生产“换了天地”。“煤炭开采进入了比拼技术的时代。”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煤炭生产管理部总经理李宏斌说,机械化、自动化极大提升产能,信息化建设推动煤炭安全高效生产。

  鄂尔多斯煤炭年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但是随着煤炭开采年限的增加,鄂尔多斯矿区一部分煤矿即将步入薄煤层开采的时代,厚度在1.3米以下的薄煤层开采普遍存在成本高、单产低、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伊泰集团开展了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的研究,研发出薄煤层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技术。该技术在宝山煤矿得到成功应用,实现了在1.1~1.3米薄煤层工作面少人化开采,提高了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水平。

  李宏斌说,薄煤层智能化开采具备采煤机记忆割煤、液压支架自动跟机、人员感知定位、远程一键启停等功能,人工干预率不到20%,生产效率提高了40%,在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安全生产系数。

  如今,煤炭产业发展正逐步走向精细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未来可期。

  ▲ 这是5月25日拍摄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麻地梁煤矿运煤车辆。贝赫摄/本刊

  内蒙古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具有优质且丰富的煤炭资源。当下,如何真正做足煤炭的优势,重新激荡起整个行业的暖流,使其最终回到合理、平稳、长远的发展轨道,成为摆在内蒙古经济发展面前的必答题。

  解决好煤炭产业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必须立足于擘画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新的蓝图,推进煤炭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并真正解决影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深层次矛盾。同时,不仅要通过一时之策解决当前的煤炭供需紧张状况,更要从长远着手,对产权制度、资源管理制度、价格制度、市场交易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等进行变革,推进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创新

  唯有如此,才能让煤基“产业树”不断推陈出新、枝繁叶茂。

  刊于《瞭望》2021年第23期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