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中原 > 正文

“最河南”2019年度人物出炉

来源:大河网编辑:李茗茜发布时间:2020-01-13 16:05:44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一亿河南人民的共同愿景。中原出彩,需要每一个河南人干得出彩,需要每一个河南人带头出彩。2019年1月20日,在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生发出了“同心共筑中国梦 争先进位谋出彩”的号召,希望每一个河南人都要把握发展的时与势,融入新时代,努力奋斗争做新时代出彩河南人。如今,“出彩”已经成为引领河南发展的时代强音。

  最河南,记录最美。2019年大河网特别推出微视频专栏“最河南”,每期聚焦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藉以每个人的出彩汇聚成河南的“多彩”与“绚丽”。在过去的300多天里,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生活背景的“最河南”人物,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带给我们或感动、或振奋、或敬佩的故事。现从2019年所记录的100多个人物中选出12组,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出彩”故事。

  1月人物:解泓立

  勇于探索,让“地下蛟龙”掘出新速度

  从城市地铁到各种隧道施工,都离不开盾构机,中铁十六局豫机城际一标项目部盾构工区总工解泓立勤于探索,让“地下蛟龙”不断掘出新速度。

  在郑州地铁1号线二期01标项目部期间,作为盾构技术负责人兼主司机,解泓立操作公司的“元老级”盾构机S206、S207。在施工过程中大胆尝试半仓气压法等技术,成功加快了盾构机掘进速度,创造了单班最快掘进13环、单日24环新纪录。

  在豫机城际铁路一标项目,解泓立主要负责DZ268大盾构施工管理工作。施工中创新采用辅助气压掘进法泥水盾构施工,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创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粉质黏土层掘进新纪录。

  2月人物:方清刚

  为传承和推广汉画,不惜倾尽家产

  说到河南汉画,这是个不得不提的名字——方清刚,一位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收藏家,其传拓作品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等机构收藏。

  对他来说,收藏每一块石头都是有故事的。为了收藏,他借钱、卖房甚至一度“弹尽粮绝”,被人称之为“石痴”。收藏、巡展、开汉画像艺术馆、做汉画知识普及……但他认为这一切还是不够的,汉画像砖石、汉画拓片需要后继有人,才能把这种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此,他又不惜自己贴钱做公益推广。

  后来,各种公益体验和讲座一场接着一场地办下去了。为让孩子们感兴趣、学得懂,乐意打拓片,方清刚自编了《打拓片三字经》。他还着手成立汉画帮,免费培训弘扬汉画艺术的志愿者。

  3月人物:李松山

  身残志坚笔耕不辍,纸上流淌诗和远方

  因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李松山说话、走路都不利索,无奈之下,小学四年级他就辍了学。200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16年起写现代诗。

  没法外出打工,他养了几只山羊。羊吃草,他看书。生活阅历和文学积淀打磨了他的创作,他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写家乡的风光或对自己的期冀。起初投稿都石沉大海,但他从不灰心。2019年2月下半月的《诗刊》重磅推出了李松山组诗(13首)。诗坛评论家赵目珍说:“他的诗歌因为不带有知识的凝重,从而呈现出了一种朴素、明朗的质地。”

  此事经大河网等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点赞、留言。

  4月人物:周大坤

  勇救男童,垫付3万手术费

  3月16日中午12时49分,周大坤送外卖看到一名男童横穿马路被车撞倒在地,当即用最快速度把男童从肇事车右前方轮胎挡泥板下救出,送去医院。医生告知需要先付3万块的手术费用,周大坤不假思索就刷卡垫付了,并代替孩子的家人签下了手术风险责任书。当天下午2时40分,手术顺利结束,周大坤在医院一直陪伴到下午5时,安抚好事故双方才离开。

  本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周大坤的善良让他宁愿冒着风险,也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受伤男童。

  由于家境贫寒,周大坤14岁便被父母送到了少林寺生活学习。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登封少林药局救援队接到救援通知赶赴灾区,周大坤被分配到北川进行救援工作。

  5月人物:郑水“供水抢修设备维修工作室”

  为抢修省时省力,变废为宝搞小发明

  李顺明是自来水三强公司商鼎项目部“供水抢修设备维修工作室”的发起人。据了解,郑州自来水三强公司依托该公司市级“朝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内,一件件经自主维修保养过的机具、设备整齐陈列,旧物换新颜、变废为宝随处可见。

  2004年,从部队退伍后,李顺明就进入了自来水三强公司干维修,一干就是15年。一个班24小时,休息时手机也要保持24小时畅通,确保大型抢修人手不够时能随时到场。

  谈及未来的发展,李顺明说,“我们会带领大家继续探索研究新技术新课题,围绕节约成本、提高抢修效率,缩短停水时间这一主题发明更多更好地抢修工具和小技术、小革新,为市民安全用水保驾护航。”

  6月人物:左春秀

  86岁“活雷锋” 70年党龄铸初心

  1949年16岁的左春秀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来到郑州火车站工作。刚参加工作时,左春秀曾经帮过一名突发高血压的旅客,当时这名旅客一句“真希望每次来车站都能看到您”,让她萌生了一辈子服务大众的念头。1993年,左春秀将郑州火车站离退休老人组织起来成立义务服务队。这份志愿服务,左春秀一干就是27年。

  2013年,郑州市文明办在火车站东广场设置了两个“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邀请车站老年义务服务队参与服务。左春秀风雨无阻地坚持每天2~3个小时为旅客和社会公众服务。为了减少去厕所次数,左春秀做志愿服务工作期间从不喝水。2014年,左春秀在自己入党65周年之际,向党组织写了一封信并交纳特殊党费1万元。

  7月人物:李玉香

  32年办案3000多件,无一投诉上访

  1987年,科班出身的李玉香被分配到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先后在该院民事审判庭、经济审判庭等工作,历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员额法官。都说“民事法官难当”,可李玉香从来都是“迎难而上”,越是疑案、难案、缠案、陈案,她越是冲在最前,她始终坚信:“用真心可以换取当事人的信任。”

  她坚持白天审理案件,晚上写办案心得,从业32年来,办案心得记了60多本、200多万字,进而总结和孕育出了民事案件“调解20法”和“爱心、耐心、细心、交心、公心”五心工作法被全市推广。32年来,她审结3000余起案件,当事人无一上访、投诉,被誉“铁案法官”“贴心法官”。

  8月人物:马玉强

  “包子+凉水”是午饭标配 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坚守

  线路巡防、安全知识培训、施工单位人数及工具检查登记,这是徐兰高铁线路民警马玉强每天的工作。三天一轮班,58岁的老马已经在徐兰高铁线路上巡防了15年。

  每天清晨5时20分,第一班徐兰高铁疾驰出站,马玉强已经和队友在高铁下方高高的桥墩下巡防多时,防护网有无损坏、基站大门是否安全锁好。等施工人员检查完毕后,马玉强和队友还要对下来的人数和施工工具数量进行检查,等全部工作完成已是凌晨3时左右。2019年8月上旬,郑州地区持续高温高热,马玉强徒步巡防,排查隐患,一刻也不放松。

  在马玉强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郑州东站派出所第六警务区连年实现“零危行、零案件”工作目标,被评为“优秀警务区”。

  9月人物:李佩阳

  高李村第一书记成村民脱贫路上的“主心骨”

  2017年11月初,李佩阳来到高李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入村时,面对这位身高一米七多、青春靓丽的80后女孩,高李村党员干部群众投来疑惑的目光。李佩阳最终凭借扎实出色的工作,悄悄改变着村里的一切,逐渐成为全村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刚到村里时如何带领全村人民一起脱贫致富,是摆在李佩阳面前的首要任务。2018年,李佩阳争取扶贫资金100万元,先期建设了7栋共40亩地的现代化蔬菜大棚,为村集体创造收益的同时,也吸纳了贫困户的就业。

  为助村里的农产品销售,她还当起了高李村小黄姜的代言人,在朋友圈、微信群发售卖信息,并先后联系了多家食品企业与高李村签订长期收购协议,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10月人物:茹振钢

  “小麦之父”用科技唱响丰收之歌

  提起茹振钢,相信很多科研工作者和农民朋友都很感谢他,他长年累月工作在田间地头,全国8个馒头中有1个就来自他培育的小麦品种。

  多年来,茹振钢带领研究团队,根据黄淮麦区生产需求,制定出“增穗壮秆强根系,优化品质聚抗性”的高产小麦育种策略和多性状聚合技术路线,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8等一批高产品种,在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的研究上越走越远。

  10月1日,茹振钢受邀乘坐“不忘初心”彩车,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对于未来科研计划,他表示,“我想把小麦和草的特性结合起来,培育耐旱、抗病、产量更高、更安全的小麦品种”。

  11月人物:刘一强

  忍痛3小时,完成赞比亚首例肿瘤介入手术

刘一强(右)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赞比亚一位肿瘤晚期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寻求治疗,但由于手术风险极大,各家医院均拒绝手术。11月25日,援非医生、郑州市中心医院介入科医师刘一强为他预约了手术,并特意从国内带来了术中需要的附件——“聚乙烯醇栓塞微球(PVA)”。

  患者躺在了手术床上,可是刘一强的颈椎病发作,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的疼痛难忍,可是看着已等了近3个月的患者,刘一强带病坚持手术。这也是赞比亚首例肿瘤介入手术——巨大胃间质瘤栓塞术。手术结束后,刘一强连正常行走也无法进行,回到驻地不得不戴上颈托,卧床10多天。

  “首先我是一个医生,职业本能要求我去做……其次,那种时候我代表的是中国、中国医生!”刘一强说。

  12月人物:樊霄英

  自编教材,支教3年为乡村孩子搭建“音乐课堂”

  3年前,新乡平原新区韩董庄镇府庄小学几乎就没有开过音乐课。府庄小学的音乐“教材”,由樊霄英编写,她将中国古诗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位来自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音乐学院的老师希望通过音乐,使孩子们接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这一坚持就是三年零一个月。没有报酬、没有人来解决通勤,樊霄英就开着私家车,每周一次甚至更多次往返在郑新之间,每次两节课,80分钟或更长。

  “第一次听孩子们唱国歌,没有音高,几乎是喊着把歌词说出来。”樊霄英清晰地记得初来府庄小学的情形。而现在,“你可以听到,一半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音高,唱得很准。”这种变化,对于老师来说,是莫大的欣慰。

  (陶陶然/统筹 何心悦/文 贺志泉/剪辑 杨智/配音 张舒婷/海报)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