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阳光正好,微风里透着清凉,蓝天白云绿地尽收眼底……这个夏天,位于磁县西部山区的天保寨景区吸引了数万旅客,正因如此,紧邻景区的西韩沟村也热闹了起来。
四年前得知家门口有了旅游景点,50岁的村民董学飞赶忙“丢”下外地的工作返回家乡,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
8月31日正午时分,董学飞的农家院里十余张餐桌全满。“虽不是旺季,但景区每天都有旅客,俺家也每天都有收入,要不是路修得好,俺也‘捡’不到这样的便宜。”董学飞告诉记者,看着日子日渐红火起来,他把这一切归功于家门口的这条“四好农村路”。
从无到有,
“四好农村路”助力村民致富
在上世纪90年代,磁县西部山区没有一条可行车的路与外界相通,只能靠那一条条山间羊肠小道连接各个村庄。
“山区农民苦难言,出门抬脚就是山。山路崎岖,道路狭窄,这山货再好可就是运不出去,更别说致富的项目,谁会来俺们这穷嘎达儿……”磁县陶泉乡西韩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林向记者吐露出深居在太行山山谷里的数万名村民的心声。
“没有公路的建设就没有俺们西韩沟村的发展。”李林用一句话形容如今的变化,“路修通了,景区火了,旅客来了,农民富了。”
今年7月下旬到8月底,来天保寨游玩的旅客不断,村民们就在景区门口摆摊出售花椒、核桃等农副产品,一天少说也能赚上100多元。
“现在每年我们这里接待来游玩的旅客就有好几万人次,原来我们老百姓的年平均收入才几百块、几千块,现在办农家乐、开商铺、卖山货,年收入基本能达到20000元以上,家家都开上了小汽车。”李林说。
磁县西部山区的白土镇池上村背靠太行山。近年来,乘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快车,这里的农副产品“走”出了大山。村党支部书记范巨斌告诉记者:“以前池上村村民到县城需要三个小时,现在把路修通了,从这里到县城仅仅只要一个小时的路程,俺们村民种的土特产也能销售和运输出去。”
走访时,记者了解到,磁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山区、丘陵占据了全县约85%的面积,多处村庄普遍存有“出行难”的问题。如今,磁县已建设“四好农村路”41条216.4公里,过村口、进田间、通园区、到基地,不仅解决了沿线86个村庄村民出行问题,还把沿途旅游景点、历史遗迹、传统村落等特色旅游资源串珠成线,更让当地的老百姓实现了就地打工、就地创业、就地致富的振兴梦。
从线到面,
“最美农村路”辐射沿线产业发展
在峰峰矿区,记者采访到该区农村公路修建的参与者包志峰,他向记者讲述了峰峰矿区农村公路由线到面的发展过程。
“2003年峰峰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村村通工程’,每个村庄都有了一条硬化的出村道路,老百姓告别了土路,走上了不算宽敞的水泥路。”包志峰边回忆边说。
行驶在0号旅游路上,他看着窗外的风景,感慨万千:“与现在相比,峰峰过去农村路网等级低、数量少,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断头路’‘梗阻路’到处都是,很多村仅有一条出村路,有的村甚至要从邻村借道出村。没有畅通的柏油路,就很难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因此,建设‘四好农村路’就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2017年3月31日,0号旅游路在彭城镇沙果园村拉开了工程建设攻坚序幕;2018年—2019年全区新改建农村公路175.5公里;2021年新改建农村公路36公里,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了657公里。包志峰介绍说:“为提升农村公路的延伸功能,通过对道路的逐个建设攻坚,逐步形成了‘1+6’环形模式,即一个大环连接了全区11个乡镇共100余公里,六个小环带动90个村庄共157公里,构建了农村公路的‘网’字化交通格局。”
在包志峰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来到了峰峰矿区义井镇宿凤村。在村西口,一条长600米、宽7米的柏油马路将宿凤村与丛峰路、0号旅游路相串连。在路北侧的农田里,24座崭新的大棚引人注目。经了解,这是宿凤、三河底、石臼、岗头4个村联合建造的义井镇峰农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村公路网络的加密为产业园的发展奠定了交通便利的基础。鉴于交通的优势,大家一致认为将产业园建在这里再合适不过。”宿凤村党支部书记高文生告诉记者,从产业园出发,途经丛峰路、0号旅游路,10分钟上S222省道,15分钟上和村高速,运输车、采摘游客可直接开车来到园区门口,解决了运输的大难题。
看着另一侧绿油油的田地,高文生笑着说:“现在我们马上要在这建设产业园的二期,村民流转土地有租金,将来还能来大棚就业,再多一份收入。”
路通了,景美了,农村特色产业也因路得到了发展。记者了解到,2019年峰峰矿区0号旅游路获评全国“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义井镇则因紧邻0号旅游路的独特优势,引进河北鑫伯特农业生态园及河北绿坤生态园两家公司,打造以种植出售花卉、苗木为主要业务的现代绿色生态园区,让薄土生金,带动周边数十个产业项目发展,2000余户村民增收。
从畅到美,
“新型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新型农村路”的打造串起了一路的亮丽风景。
驱车行驶在磁县慈兴大道上,沥青路面宽阔平坦,沿途花红树绿,远处山峦清晰连绵,一幅美景尽收眼底。
沿峰峰矿区0号旅游路行驶,山楂林、柿子林、核桃林、樱花林……沿线打造的“八林一带”绿化带,将自然风光与人工景观融为一体。宽阔平坦的乡间道路两侧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五颜六色的公路带宛如一条“彩带”盘绕在青山上。
“农村公路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我们正在推进实施‘路长制’,每条农村公路都有专门的‘管家’。”市交通运输局地方道路管理处工会主席裴新宇说,目前,全市214个乡镇(含园区、街道办)均已明确路长,7169条县乡村道路已全部设置路长制信息公示牌,解决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资金、土地等问题,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交通环境的提升。
十年的发展,我市农村公路已“织”成网。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已达183.9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3409公里,完成危桥改造665座,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7589公里,农村公路密度已达到147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所有214个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打造了4个全国示范县、17个省级示范县。2019—2021年全市创建省精品示范路21条,392.645公里。2020年,涉县圣福天路荣获全国首届“十大最美农村路”。另悉,今年我市已有成安县红色旅游路、鸡泽县滏阳河观光路、临漳邺城大道三条公路入选2022年度“中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推选活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将“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有机结合,通过公路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串起来,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也涌现出了花驼村、宿凤村、西韩沟村等脱贫增收、景美民富的“新农村”。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赵鸿粼/文 范文平 杜娟娟 杜树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