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余妮在蔬菜大棚里指导菜农种植无公害蔬菜。 通讯员摄
5年来,梁余妮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她是扎根农村的城里人,是扶贫战线的巾帼英雄,她千方百计为村民找富路,看到贫困群众脱了贫致了富,她最开心。
“留”与“去”的抉择
6年前,在共青团长治市委青创中心工作的梁余妮办理了辞职手续,和朋友共同去创办公司。
放弃城市安稳的工作,去农村创业。梁余妮这么做,很多人不理解。
“辞职?这么好的工作你要辞了?!”
“创业?一个女孩子创什么业?”
……
面对家人和朋友的质疑与反对,梁余妮也曾犹豫,但她回农村创业的信心没有动摇。
近年来,伴随一批批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很多农村变成了“空心村”。“面对日渐缺乏生机的农村,我能做些什么?”梁余妮不停地问自己。
到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的地方去。最终,梁余妮选择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顺县。
2015年8月,梁余妮在平顺县北社乡东青北村创办麦丰农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天脊·麦丰”商标,开始了种菜与电商生涯。
从城市到农村,从“职员”到“农民”,梁余妮的抉择,注定她要为乡亲们带去增收的信心和脱贫的希望!
“穷”与“富”的转变
“一个小闺女要种菜?我家的豆角卖不出去,快烂地里了,她能卖了吗?”贫困户牛金奇一路小跑进到村委会。话音未落,一看见梁余妮,扭头就走。
“走啥!拿来我帮你卖!但我帮你卖了,可要跟着我种菜啊!”也不知哪里来的力气,梁余妮一把拽住壮实如牛的牛金奇。
果不其然,才几天,“小梁”就把“老牛”的豆角通过电商平台卖了个精光。
梁余妮选择种菜,是经过考察的。北社乡一带土地平整肥沃、交通便利,是发展设施农业的“风水宝地”。但群众观念保守,加之缺乏技术,没几个人种过大棚菜。
为了给农民传授种菜技术,梁余妮多次请来技术员到棚里实地培训,群众一次听不懂,她就再去请。她自己没事就往棚里钻,回到办公室,还要上网查。
慢慢地,群众的思想“疙瘩”解开了,种菜的技术也掌握了,村民们开始行动了。
梁余妮的公司流转土地100亩,兴建无公害蔬菜大棚35座。目前,公司已带动3个乡镇、29个村、656户种植户从事蔬菜种植产业增收,亩均收入6500元。
一块土地,两份收入。当地百姓不仅可以流转土地收租金,还可以在公司蔬菜基地打工挣工资,村民依靠种植蔬菜脱了贫致了富。
“小梁她领这个奉献奖,应该的!”这是村民对梁余妮荣获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奉献奖的评价。5年来,“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巾帼建功标兵”……梁余妮获得了数十个国家、省、市、县级荣誉,用奋斗擦亮了青春底色。
“爱”与“被爱”的互换
梁余妮目光所注的地方,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牛大爷今晚要吃肉了,又卖了一千多元!最喜欢看牛大爷算账数钱!”
“天冷了,向广大爱心人士求助:谁有不穿的棉衣、羽绒服等保暖型衣服,请联系我,贫困群众急需。”
……
在梁余妮的“朋友圈”,每天更新的“动态”总是让人感到满满的正能量。
牛大爷也叫牛金奇。35年前,牛金奇秋收打核桃从树上摔下来,伤了腰椎,丧失了从事体力活的能力,此后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妻子牛爱凤身上。
“牛大爷家出门就是大山,散养鸡是个不错的项目。”了解情况、实地考察后,梁余妮鼓励牛大爷和老伴儿养土鸡、种蔬菜。没钱买,梁余妮就帮忙垫上,给牛大爷买了700多只鸡仔,还帮助他种了一亩菜苗,梁余妮一得空就往牛大爷家里跑,田间地头、院落炕头,给他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不是带好吃的,就是送衣物,还帮我卖土鸡蛋,小梁真不歪!”“真不歪”,是牛大爷对一个人最好的评价。
梁余妮付出这么多,淳朴的乡亲们也用行动在回报。
2017年初冬,一年忙到头的梁余妮,差点把孩子生在菜地里。
“那时预产期马上到了,但辣椒成熟了,老百姓又不知咋采收、咋管理,我着急。”梁余妮临近预产期,还把乡亲们集中在蔬菜大棚,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梁余妮强忍着疼痛叮嘱完注意事项,才去医院。
听说梁余妮生了孩子,乡亲们纷纷提着山核桃、土鸡和土鸡蛋去看望她。
“小梁啊,你得多吃点土鸡蛋补补身子,吃多少大娘都有!”
“我这也有小米,小米最养人,吃完我再给你拿!”
“对对对,土鸡蛋、小黄米都有营养,我家还有土鸡、山核桃!”
在医院的产房里,乡亲们争先恐后送给她自家的“宝贝”。“那个时候我觉得不管付出什么,都值了!”梁余妮说着,眼里淌下了热泪。
现在,梁余妮与乡亲们早已亲如一家人。 山西日报记者李全宏 通讯员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