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中
儿时的夜晚总是有趣的
可以和小伙伴的一起看戏班子
在台前追逐打闹
又或者是一起探寻皮影戏的神奇
小时候总是感叹
为什么皮影戏中小人总是栩栩如生
现在却是追忆
与皮影戏相伴的童年……
成安皮影——冀南皮影的代表
小时候,村人婚丧嫁娶之际
夜黑晚饭之后
锣鼓喧天、荧幕辉煌的皮影戏
成为人们闲暇时光获取精神营养
消遣娱乐的重要途径
以前
总是新奇一个个千形百怪的影人
现在,才知晓影人制作的不易
成安皮影影人均采用牛皮刻制
这也是冀南皮影的共同特点
牛皮影人,质地厚实
不易受潮变形
雕工粗犷古朴
意趣淳朴有力
宜于远观
许多地方不用刀刻
而直接用彩绘
这种以雕、绘结合的方式
是成安及冀南皮影的特色
影人造型
影人高度约在五十厘米左右
造型分生(老生、小生)
旦、净(即花脸)、丑等行当
生、旦、净角高大
小丑、小妖等角色要小一些
影人身子及四肢关节处
用皮线连缀,活动自如
文人缀胸扦、手扦
武将缀胸扦、兵器扦
无论哪种人物,都无腿扦
舞台、表演
一块高一米多、宽不足三米的长方形幕布
就是皮影戏的舞台
俗称亮子
十二三位皮影艺人就在这方小天地
演绎忠奸邪恶、神灵鬼怪的故事
一切尽现其中
演出时,一般2-3人
手握杆子操纵影人
同时配唱演员
一人可配唱几个不同的角色
剧目
成安皮影戏演出无剧本
完全靠口授心记
其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
表演通俗易懂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剧目丰富多彩
以《西游记》、《封神演义》为主
也涉及一些现代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以成安皮影为主体
肥乡、磁县、馆陶、魏县等县皮影
以“冀南皮影戏”的名义联合“申遗”
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
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冀南皮影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均为成安人
一是成安北漳村傅希贤
一是成安西姚堡村申国瑞
也许,我们现在很少见到皮影戏
也许,我们不再去探寻皮影戏
但皮影,讲述的不仅仅是故事
更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让我们小小心灵充满慰藉,满怀希望
其中的回忆更是难以忘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