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邯郸 > 正文

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扫描之二—— 我见青山多妩媚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21-09-22 16:08:25

“女娲补天”巨幅彩色稻田画。邯报融媒体记者郝群英摄

  □邯报融媒体记者王玲玲通讯员郝乃堂

  巍巍太行800里,北起燕山,南接秦岭,呈现出一大批4A级5A级旅游景区。太行红河谷一带地貌丰富,山水连绵、步移景异,有着发展旅游的天然条件。

  按照规划,太行红河谷不仅要建设国家红色研学旅游示范区,也要建设太行山绿色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山水旅游胜地。建设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是推动邯郸市西部山区绿色发展的有力引擎。

  无处不绿的地方

  近几年,太行红河谷刷新了人们的印象。“荒山秃岭和尚头”的面貌已成过往,这里成了树的海洋。

  莽苍苍的大山一座连着一座,绿得无边无际。乔木、灌木、藤萝互相叠压着起劲生长,衬得红色岩壁越发醒目。到了秋天,大山进入最耀眼季节,红色、黄色、橙色、绿色交错着铺满山坡,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油画。

  多年来,太行山区绿化工程持续推进,为大山铺上一层厚厚的绿毯。以涉县为例,5年来完成造林绿化83.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被人们誉为“呼吸最畅的地方,星星最亮的地方”。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涉县森林面积仅有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不足2%;如今,森林覆盖率增长了30倍。

  红河谷无处不绿、无时不绿、无山不景,全域绿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韩王山,山险林密,空气清新,每逢雨后天晴,山巅云雾缭绕,犹如仙境;

  五指山,山势巍峨峻秀,植被郁郁葱葱,植被覆盖率高达98%,含氧量极高,被誉为天然“氧吧”;

  南峧寺原始国有森林,苍松翠柏遮天蔽日,涛声鸟鸣此起彼伏,大量松鼠、野兔、山鸡、黄鹂栖息其间;

  ……

  在太行红河谷核心区生态景观林建设中,涉县以绿色为主,最大限度丰富景观色彩,为大山披上彩装。截至目前,重点规划核心区已大量种植连翘、黄栌、金叶榆等彩叶树种,造林约5.7万亩。其中,今年春季完成阶段性管护抚育2万亩,新增彩叶造林约1.6万亩。

  在山体上部种植生态林,在山体中下部种植经济林,青山绿水的含金量更高。收获季节,绿宝石一般的核桃、红灯笼一样的柿子再次挂满枝头,增加了太行之美。涉县重点建设了10个经果林片区,既有核桃、柿子、花椒这些传统经果林,也有荷兰香蜜杏、桃、樱桃等特色品种水果林,还间种柴胡、连翘、射干等中药材,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林的效益。

  漳河水,九十九道弯

  “漳河水,九十九道弯,层层树,重重山”,曾长期在太行山工作的诗人阮章竞这样描写漳河。

  红河谷区域内,清漳河、浊漳河融汇于漳河,河道、湖泊、湿地纵横交错,沿岸水草丰茂、绿树成荫,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据统计,有170多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近年来,涉县把清

  漳河提升治理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形成百里漳河生态长廊。

  清漳河里筑起20座滚水坝,修建桃城湖、女娲湖、赤水湾湖、东山湖……一个个开阔水面倒映着青山丹崖,美不胜收。河畔新修一条亲水漫游路,路旁繁花似锦、美如画廊,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网红路和拍摄抖音的打卡路。

  “溪水杉林”湿地公园原来是一片常年长满荒草的闲置地。涉县对村庄周边荒滩、荒坡进行改造,栽植水杉、柳树,种植荷花,铺设草坪,建设一处可游可赏的公园。每天清晨,村民或游人来到这里散步、健身,开启一天美好生活。因为景色优美,这里还成了一个人气很旺的婚纱摄影基地。

  为进一步完善生态水系,涉县采取疏浚河道、防渗保水、设堰挡水等方法拦水蓄水,通过从漳北、漳西、漳南“三渠”引水,使用县城污水处理厂中水以及沿河电站退水等措施补充水源,采取多种保水措施,确保丰水期水面充沛、枯水期细水长流,形成四季各具特色、有水可赏、有景可观、局部行船的“清漳水路”。

  涉县还筹划建设茅岭底水库,以彻底解决太行红河谷水源问题。目前项目成功获批,已进入实质性筹建阶段。红色刘家庄对岸,绕过大山即是茅岭底村。这里临近山西,山上常年流水不断,直到现在,茅岭底村还保留着用水磨磨玉米的方式。该村搬迁地址已经确定。水库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三漳灌区农业灌溉用水的缺水程度,为下游12万亩耕地提供灌溉用水保障;为县城和水库下游乡镇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提供保障,同时可有效改善区域地下水环境,并为下游防洪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三漳”的前世今生

  修渠建坝,非一日之功,但流水轻柔,却润泽悠远。“三漳”灌渠,用事实证明了这个道理。

  过去,除清漳河两岸,大部分山区都闹水荒。

  1941年,涉县接连遭遇严重旱灾、蝗灾。面对困境,八路军一二九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党政军机关发出“不能饿死一个人”的号召,决定修建漳南大渠,把漳河水引到山上,把旱地变成水浇田。1942年2月,漳南渠开工建设,刘伯承、邓小平等师首长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到工地与群众一起抬石头、垒石堰,一起修渠。军民齐心协力,凿穿山洞,劈开石崖,建设渡槽,硬生生在半山腰上凿出了一条近30里的“壁挂”水渠,使清漳河南岸8个村3500亩旱田变为水浇地,1000余户人畜饮水得以解决。漳南渠的建设比河南的红旗渠早了18年,被亲切地称为“将军渠”。

  上世纪50年代,涉县人民利用两年时间,又开凿了一条漳北渠,干渠全长90公里,有效灌溉耕地达到3.6万亩。接着,涉县总结经验,历时22年修建了长90公里的漳西渠,惠及4个乡镇35个村庄,有效灌溉耕地2.3万亩。

  漳南渠、漳北渠、漳西渠滋养着涉县人民,也为红河谷增添了活力和灵气。

  在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中,涉县再次把三漳灌区纳入整体规划,持续对灌渠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将茅岭底水库、青塔水库、漳北渠、漳南渠、漳西渠连通,实现多源互补、丰枯调剂、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地表水综合利用率,增添山水灵秀之气。

  一河春水向东流

  清漳河的南侧,浊漳河自西向东跨省越岭而来。

  在涉县东南的合漳村,清漳河与“姐妹河”浊漳河合二为一,始称漳河。自涉县合漳村至磁县观台镇,是太行曲峡最集中、最经典的地段,大约20公里的直线距离,如果沿河随弯就曲走下来,长达百十里。漳河曲峡谷是太行红河谷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

  漳河曲峡风光绮丽,因有三个各具特点的峡谷相连,被称为“漳河小三峡”。这里已经被开发为风景区,最吸引人的项目是漂流。漂流线路长、自然景观美、水流激缓适宜,是非常优良

  的漂流场所。游人可乘上皮艇,随着河水转过急弯、跃下落差,在激流中享受浪花飞溅的乐趣。

  漳河水历经千回百转,注入岳城水库。而它的一个分支“人工天河”跃峰渠滋润了更远的土地。

  跃峰渠在平均海拔170米的空中绕山奔腾,因取跨跃山峰之意,得名“跃峰渠”。

  就在“小三峡”地段,跃峰渠从漳河取水,将漳河水源源不断地输往下游,像一条玉带盘绕山间,沟通了漳河流域与滏阳河流域。跃峰渠于1975年春开工,1977年9月通水,钻透54座山峰,连绵240多公里,灌溉涉县、武安、磁县、峰峰矿区农田60余万亩,解决了数十个乡镇、数百个村庄、数十万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其中横跨高家垴与跑马山之间的险峰渡槽令人叹为观止,渡槽主拱跨长106米,高28.7米,至今仍保持着亚洲最大单跨渡槽的美誉。

  一河碧水向东流。跃峰渠年均从漳河引水2亿立方米,经滏阳河地段,向东武仕水库输水近1.2亿立方米,改变了沿途的生产生活——

  跃峰渠在老刁沟将漳河水倾入滏阳河内,洁白的浪花腾空而下,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刁沟瀑布;

  滏阳河在丘陵地区淌过,成规模地浇灌了树苗、粮食、花卉、水果、药材、蔬菜;

  跃峰渠水最后汇入东武仕水库,造就了溢泉湖。一处碧波浩浩、云影徘徊、雁舞平沙的风景区,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近年来,磁县不断加大对溢泉湖风景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修复与再造了20平方公里的生态水面。溢泉湖已经成为野生大雁、白天鹅、野鸭等几十种候鸟栖息越冬场所,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近十万只野生鸟类在溢泉湖越冬,成为溢泉湖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成为摄影爱好者和观鸟者的心仪乐园。

  在这里,太行红河谷在地域上收住了脚步,但继续书写着时间上的传奇。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