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邯郸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邯郸场景】碧水绕城唱欢歌

来源:新邯郸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2-12 16:49:21

  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邯郸

  碧水绕城唱欢歌

  到2027年,全域治水成效明显,重要河湖水质全面改善,滏阳河流域成为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高质量发展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邯郸。深入开展全域治水,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外迁,确保国省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提升,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7年,生态环境治理达到新高度。邯郸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全域治水成效明显,重要河湖水质全面改善,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滏阳河流域成为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高质量发展带。

  随着水质好转,在我市周边湿地安家的鸟儿越来越多。

  隆冬时节,在滏阳河源头峰峰矿区黑龙洞水域大小泉眼咕嘟咕嘟冒着气泡,几位游泳爱好者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击水畅游,远处一只只白鹭掠水飞翔……以景融水,以水润景,如今的滏阳河风景如画、百鸟群集,构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近年来,我市启动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工程,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要把滏阳河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致力打造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高质量发展带,让母亲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立足滏阳河现有基础设施和生态本底,形成以汇水自然湿地、滨湖生态湿地、引黄调蓄湿地等生态区为典型节点的绿色生态带;修复古代建筑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以“成语之都、太极之乡”为响亮品牌的璀璨文化带;提升景区品位、靓化沿岸风貌、丰富果蔬品种,形成以古迹踏寻、通航观光、林果采摘等项目为名片的缤纷旅游带;优化全域城乡产业结构,建设文明城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形成富强、文明、美丽的高质量发展带。清淤、疏浚、筑堤、植绿,焕新母亲河的“战役”全面打响。

  峰峰矿区是滏阳河源头,鲜切花产业、中草药产业、谷粱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依河而兴,鼓起了群众“钱袋子”;上游的磁县将水生态治理、水景观打造与水文化、民俗产业、旅游开发等相融合;中游的永年区,随着滏阳河堤顶路的竣工,菜农告别了小三轮,通过汽车就能将蔬菜运出去;下游的曲周县,水质改善使多肉种植迎来新机遇……

  我市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不断巩固深化碧水保卫战成果。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快实现采补平衡和稳步回升。严格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优先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采用“徒步走、无人机查”的方式,针对重点河流,全方位、多维度、常态化开展河湖问题综合排查整治;谋划实施水污染治理项目,不断提升水生态环境自净能力,为河流“减负修复”。

  在地表水环境质量监管方面,我市坚持“前哨站岗”,紧盯国、省、市三级水质自动站监测数据,适时加密人工监测,掌握水质变化情况,研判重点指标变化趋势,及时进行超标预警提醒。坚持“后勤保障”,在重点河流分段适时安装浮漂站,逐段追溯污染,定位污染点,强化超标应急处置,及时斩断污染源,助力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坚持“靶向治疗”,利用监测数据进行污染源解析,分析其数据逻辑关系,发现问题及时靶向治疗。同时,我市还充分发挥水领办、河长办、黑臭水体治理办统筹协调作用,合力攻坚,建立完善上下游、左右岸协调联动机制,信息共享、问题共商,实现联防共治。

  在减少污染排放总量方面,高位推动全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利用今明两年时间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提标改造至地表水准Ⅳ类标准,并在河北省率先加压总氮排放限值,提标改造完成后,将大幅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进一步改善入河水质。对于农村污水治理,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专班,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治理任务,并对农村黑臭水体进行排查整治,建立了市级农村黑臭水体监控平台,定期监控及时发现解决污染隐患。

  截至今年10月,我市16个国家和省级水质考核断面全部达标,7个断面水质实现升类,14个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优良比例达87.5%,较“十三五”时期提升57.5个百分点,优于年度任务目标12.5个百分点。在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和1—9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中,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率位居全国第2名,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筑牢生态底色,发挥生态优势。到2035年,邯郸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基本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邯郸。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红军/文 李啸/摄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