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李丹丹 文/图
这里,处处充满了“老”气息,年过百岁”的石屋、古树、老沟到处可寻;这里的村落个个神秘,祖辈传下来的传说为其增添了几分神韵;这里,淇水潺潺,鸟鸣山幽,一派风光入眼来……近些年,经过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老望岩村这个原生态小山村,愈加出彩。
近日,记者走进这个中国传统村落,感受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山村的独特魅力。
年过“百岁”的石屋、古树到处可见
“藏身”于深山的老望岩村由6个自然村组成,始建于元代。村党支部书记秦水生说:“俺村是个老村,根据族谱记载,每个自然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赵峪村形成于元代,老望岩村和蔂草堰村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老洞村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五作沟村形成于清朝光绪年间。”
走进村里,年过“百岁”的石屋、古树、老沟到处可见,它们像一个个耄耋老者,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老望岩村的住宅都是石屋,石头就地取材,房屋依山就势而建。
秦水生告诉记者,全村现存古宅65处。最有特色的石屋是秦玉河故居,是一个“五裹三”的四合院,其地基完全建在一整块大青石上。“豪宅”郭锦昌故居是两层小楼,地势全村最高。石木结构的小楼建造精致,每块砌墙石均经过石匠仔细加工,方正平整。在周边均是用碎石建造的石屋群中,格外显眼。
在村内,还有很多百年老树,或“立”于山崖之上,或“站”在石房之旁,“守护”着美丽而幽静的村落。在老望岩自然村对面的山腰间,一棵参天古檀树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盘根错节的根须犹如盘龙卧虹,粗壮的枝干透露出厚重的历史感。村民认为这棵古檀树能带来好运,都自觉保护着它。
在白连坡自然村内,一棵300多年的皂角树,两人合抱不拢,枝繁叶茂,庞大的树冠像一把撑起的大伞。每年秋天,树上挂满了皂荚。“以前,村里人洗衣服、洗头发都用这棵树上的皂荚。”秦水生说。
美丽传说为村庄添神韵
和村子一样“老”的,还有各种美丽的传说,更为这个静谧的山村增添了几分神秘。其中,“两只金蛤蟆化成两口水井”的传说最为动人。
在蔂草堰自然村东,有道岭叫水泉岭,岭上有两口天然水井,井口约两人合抱那么大。
相传,村口原来的大堰地上有两口泉眼,先祖们从外地迁徙而来,看到这两口泉眼后便在附近的土窑洞内住下来。因泉眼周围长满了蔂草,先祖们就把此地取名为蔂草堰。
一天,一个南方人路过此地时口渴了,看到大堰地里的两口泉眼后,便上前去捧水喝。当他准备离去时,突然发现两口泉眼旁边各卧有一只“金蛤蟆”。他看看四下无人,便把它们放在口袋里带走了。当走到村东头的一道岭上时,他想看看“金蛤蟆”是否还在口袋里。这时,两只“金蛤蟆”忽地从他的口袋里跳了出来,化成了两口水井。从此,此地便取名为水泉岭。
6个自然村的村名由来都很有趣,大多跟当地的山、石、沟有关:老望岩村得名于村庄对面悬崖峭壁上的一块黄色大岩石,村民们一出家门就能看见它;老洞村得名是因先祖们原本居住在一个可容纳数十人的自然溶洞之中;白连坡村东、西、南三面环山,从东面而来通往村子的唯一坡路是白色的沙石路面,故而得名白连坡。
保护原貌开发旅游,老山村迸发新活力
林木葱郁风光好,万卷美景入眼来。这是记者在老望岩村采访时最大的感受。
秦水生告诉记者,因受交通闭塞、耕地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老望岩村属于省级贫困村,多数村民外出务工,人口流失严重,村内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近两年,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带领下,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老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为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村里整修了村道,拓宽、硬化了山道,对接山外的交通要道,还通了公交车,可直达市区。
为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村里新修建了公厕、卫生室、文化广场、停车场等,安装了健身器材、太阳能路灯等。走在村内,颇有一番现代化山村的味道。
为增加村民收入,村里与旅游公司合作,发展特色种植,如中药材、羊肚菌等,还建设了山泉水厂,带动了村民就业,村集体也增加了收入。
变化最大的要算白连坡自然村了。该村位于淇滨区打造的淇河谷景区内,记者在该村村后的悬崖峭壁上看到,玻璃栈道、高山滑水、悬崖秋千等旅游项目已开放迎客,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做起了小生意。村民苏德智在村口卖饮料,村民苏小三和苏军保各自购买了一辆电动观光车,还有几户村民直接回家将老房子装修成农家乐,冷清的小山村热闹了许多。
秦水生说:“我们还下一步准备通过招商引资在赵峪自然村开发高端民宿项目等,让村民们对未来的生活有更多的盼头。”
一系列旅游项目的建成,引来了游客,也让村民的收入多了起来。村里现有的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有38户实现稳定脱贫,另有2人因身体残疾,对其实施了兜底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