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城讯“你看,这样两边耳朵就一样了吧?泥塑这东西啊,得慢慢来,慢工出细活……”这位将泥塑过程娓娓道来的师傅,就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雕塑艺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高平民协雕塑协会副主席史月明。提起名字,也许你并不熟悉,但如果看一眼他的泥塑作品,你一定会记住那些从他手中诞生的泥人儿,夸张地笑、放肆地哭,栩栩如生。
65岁的史月明是晋城高平人,从爷爷辈就开始捏泥塑,这门手艺传到他这儿已经是第三代。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史月明应朋友之邀参加庙会。在一家黑陶厂里,他顺手拿起一块陶土捏了一个小孩,立刻就引起了朋友的注意。“他们当时都问我是不是之前学过、研究过,觉得我捏得很好”,用史月明自己的话说,没想到随手捏起的一把陶土,会把他的人生和泥塑紧紧地黏在一起。“当时一捏就觉得很有意思,比画画还有乐趣,后来越来越喜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史月明手里拿着正在修型的泥塑小人儿,津津乐道。
在许多人看来,每天和一堆泥土打交道,着实无趣,而史月明却觉得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是一种幸福。史月明的工作室位于山西高平吉利尔潞绸文化园的旧厂房内,两间不大的屋子,一间用来阴干作品,一间用来创作,一张小桌、一窑小炉,简单、安静,没有嘈杂的汽笛声和喧闹的人群声,有的只是泥土的清香和沉醉在泥塑世界里的自己。
史月明说,大多数时候,他的工作室就只有他和两个年轻的助手,“干这个事情,你必须能够耐得住寂寞。”拿起刻刀,世界就只有自己和作品,专注会让自己和外界之间形成一个无形的屏障,将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
艺术是相通的。2009年,史月明又对创作进行了革新,把漫画和剪纸等手工艺元素加入到泥塑创作中来。
图为作品《儿时记忆》
《葡萄架下叙嫦娥》《手机的世界》《儿时记忆》……史月明的工作室里,摆满了神态各异的泥塑作品,每件作品都需经过起土、暴晒、水浸、沉淀、过滤、制泥、拉坯、修形、绘画、雕刻、烧制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史月明的泥塑作品大多反映的都是农村的人、农村的事,是充满着乡土气息的草根艺术。他的泥塑作品是一种立足本土文化,用艺术手法反映老百姓生产生活、劳动场景的泥塑类别,其艺术手法粗放、写寓、夸张,艺术特点耐看、好玩、有寓意,艺术效果集思想性、艺术性、生活性、观赏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极易与观者形成共鸣,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语,就是这些泥塑“表情包”,你绝对能快速“GET”!
2012年,首次参加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艺术精品博览会,史月明就一举获得了创新设计大赛银奖,并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家。之后,古泫泥塑在国级、省级参展中多次获奖。2013年7月获晋城市文化旅游产品“十佳称号”;《高平鼓书》获山西省首届文博会银奖、《百子戏春》获铜奖;2013年《葡萄架下话嫦娥》获中国百花奖优秀奖、中原六省联展获金奖;2015年9月在山西省第二届文博会笔筒系列《四喜同堂》(四件套)获“神工杯”金奖、《四美之源》(四件套)获银奖;2017年8月《父辈》《手机的力量》《加个吧》在山西省第三届文博会获“神工杯”优秀奖。古泫泥塑不但冲出了上党,走向了省城,而且迈向了全国。
除了向生活要灵感,史月明还经常通过网络学习一些手工匠人的课程,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鉴赏能力。“勤为先,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古泫泥塑是高平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2017年,“古泫泥塑”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史月明自己也在2019年被命名为代表性传承人。然而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社会对古泫泥塑的关注与保护,是一个名号,更是一个地方的珍藏记忆和文脉延续,是一种乡愁。
史月明也带过很多徒弟,只要是想学,只要是找到他,他都会倾囊相授。他说,“我没什么愿望,就是希望把这项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手艺人的初心与使命”。平时,他也会走进校园,教学生捏泥塑。他决心将这门优秀技艺传给下一代。
史月明还积极运用网络传播的方式,让传统手艺的传承搭上网络的“顺风车”。疫情期间,他积极通过高平市委宣传部和晋城市委网信办开通的“云课堂”为宅在家的人线上教授捏泥塑,最大限度地激发非遗传统文化的生命张力,将非遗文化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
远离世俗的纷扰,徜徉于艺术的海洋,史月明把脑中丰富的想象,把生活中点滴的沉淀,变成了指尖的艺术。数十年的光阴里,他在精雕细琢中享受着泥塑的乐趣,创造着手工艺的精彩。(张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