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朱岭景区煤矿安全培训基地的“矿井”中,导游正在环境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模型前为游客讲解相关知识。 张少毅 摄
8月22日,处暑。雨后的丹朱岭旅游景区,清风吹过带着丝丝凉意。负责给我们讲解的导游指着旁边优美的风景说:“景区东临花果山,西眺发鸠山,南拥泫水河,可谓半面矿山半面水,一片矿山一片诗。但我们最大的特色是以煤矿安全培训基地为核心的工业旅游。”
长平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晋阳说:“煤矿安全培训基地是在原145造币厂的旧址上建设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造币厂迁走后,留下的厂房几经周转。新世纪之初,资源枯竭的晋煤集团王台矿在高平市寺庄镇开发接替井,成立了长平煤业公司。同时,深知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长平人,立足于煤炭优势,积极寻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抓住‘工业旅游’兴起的市场机遇,于2006年开始以原造币厂为中心区域开发丹朱岭景区,将煤矿污水处理站、回风立井、洗煤厂万立方米水池、储煤仓规划建设成景点,并不断探索,打造出自动化控制的声、光、电数字三维立体井下模拟基地,形成了具有长平特色的‘工业旅游’模式,2008年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说实在的,晋城是个煤炭大市,煤炭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除了煤矿工人,大多数晋城人对煤炭是怎么开采出来的、矿井深处有着怎样的艰辛和神秘、煤炭生产过程中有着怎样的险情等并不太清楚。
带着种种疑问,记者在导游的引导下,与游客们一起来到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参观完“煤的形成”、“煤的开发”等与煤炭相关的图文与实物展厅后,我们换上矿工的工装,戴上安全帽、矿灯、自救器,全副武装,随导游乘坐罐笼到了地下268米深处的“矿井”。这里好像是另一个世界,幽暗的巷道,密实的煤层,让人心里不由得产生了一丝紧张。好在有导游带路,我们走了一段后,坐上小火车,到达游览区域,先是对过去落后的采煤方法进行了了解,然后再穿过幽深的巷道走进了现代化采煤场景。
被声、光、电打扮起来的矿井内,既肃穆,又趣味横生。导游介绍道:“煤炭被挤压到刮板运输机上,再通过刮板运输机和皮带运输机运送出去……”讲解完后,现场工作人员向游客演示了割煤机的操作及仿真斜井提升。看着小煤车沿着运输带斜斜地向上运动,游客们仿佛彻悟了什么一般,纷纷感叹着:“原来我们有相当多的煤炭,是这样从地下运到地上的啊!”
在“综掘机实操区”,一台仿真综掘机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时左时右地摇动机头。游客们站在综掘机两侧,一边观察,一边聆听导游的介绍,同时想象真实综掘机的强劲。来自市区的张莎莎竖起大拇指说:“如此坚硬的煤层,就是这样被切下来的啊!是采煤设备的现代化给煤炭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参观完采、掘、机、运、通五大系统内容,知道了煤矿的生产流程后,导游又带领我们穿过幽暗的巷道到一个个事故虚拟现场,逐一感受瓦斯爆炸、冒顶、透水等事故的危害。瓦斯爆炸前的征兆令游客们惴惴不安,爆炸时的巨大声响令大家急忙掩上耳朵;冒顶发生时,头上断梁折柱、煤炭瞬间砸下来的场景,吓得游客们急忙从虚假的碳石中奔逃而出;而透水尚未发生,导游只是刚刚说了“万一这儿采煤时打通某一水域”,已有几位女士一边慌慌张张地躲避,一边忍不住自嘲地笑起来,当一股大水从“煤层”中喷涌而出时,临近的游客不自觉地大声呼救。来自高平的李翠英告诉记者说:“参观这些事故现场,心里产生了震撼,不仅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还提高了安全意识。”
丹朱岭景区所属实拓工贸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晨希说:“将安全教育融入旅游中,目的就是让人们知道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感受煤矿工人在危险的环境中,拼搏、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
结束“井下”参观后,被七彩光斑环绕的“时空隧道”将记者和游客们带到了地面上。
当我们脱下矿工的工装,再次返到展厅的前厅时,墙上悬挂着的“中国矿业大学实习实训基地”、“高平中专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矿山救护训练基地”等牌子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景区分部丹朱河畔生态园负责人余鹏告诉记者:丹朱岭景区煤矿安全培训基地除了旅游的功能,实操实训的功能非常强大;去年,景区开展了研学旅行项目,多所大中专学校组织师生到景区参观学习。由于多措并举,去年景区接待游客20300余人次,实现收入74万余元。
有道是,发展靠优势,转型天地宽。经过长平公司十几年的持续投入,不断建设,丹朱岭景区目前已经成为以煤矿安全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工业旅游景区。景区除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外,还有丹朱河畔生态园、小会沟拓展基地等景点。这些景点将煤炭生产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将黑色与绿色相调和,绘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卷,画中之情之景,时时给人以生命意义的永恒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