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徜徉在晋城市陵川县的乡间田野,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进村到户,一片片新建的易地搬迁安置点鳞次栉比,一个个富民产业项目扎根乡村,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绽放着贫困群众收获的喜悦……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陵川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脱贫,因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兴产业。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52元,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兴产业 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幸福花”
作为优质中药材的重要产区,陵川县把中药材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全力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大力拓展产业链条,70%的行政村参与到连翘产业中,特别是作为全县最大扶贫龙头企业的陵川县乡土人家农业综合开发公司,通过大力开发连翘养生茶系列产品,带动1000多个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多元。今年,该县又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5.6亿元、总占地2421亩的中药材扶贫产业园区,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由单一原料型向产业经济型转变,带动了9000余户农户实现稳定脱贫。
在西河底镇徐社村,村民们正在把收割的谷子铺晒开来。“今年由于推广有机旱作技术,加上雨水充足,谷子的长势很好,每亩产量在八百斤左右,每亩地能收入三千多块钱”。村党支部书记杨拴兵满脸喜悦。
西河底镇是陵川县谷子的主产地,围绕优质谷子这一传统产业,该县依托喜禾金小米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项目,带动周边三泉、河元、徐社等20多个村3400多户农户建起了1万亩的优质谷子产业基地,并通过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耕作模式、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模式,建立起了“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让724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元。
围绕“5+2”产业发展思路,陵川县形成了以道地中药材、特色种植业、健康养殖业、绿色林产品、乡村旅游业五大特色产业为主体,以光伏发电、电子商务两大新型产业为带动的产业体系。目前,全县贫困村共实施“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项目7大类846个,带动7475个贫困户、2.05万贫困群众增收。
稳就业 让贫困群众端上“金饭碗”
“今年因为疫情出不去,政府安排我来企业里上班,各方面都不错,挺满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靳志刚高兴地说。疫情期间,针对贫困群众外出就业难的问题,陵川县积极与晋城天成科创有限公司联系,帮助靳志刚等12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95”后小夫妻苗文勋和陈银银是六泉乡高老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接受叉车工培训后,他们在陵川人社部门的对接下,被安排到江苏省常熟市安吉智行(苏州)物流有限公司工作。苗文勋因为技术熟练、表现优良,已被安排在高位叉车工岗位。“妻子和我算下来,每月能有近万元的收入,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陵川县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一项关键措施,对1.16万名适龄健康贫困劳动力依托“棋源叉车工”“陵川焊工”“太行月嫂”“古陵淘宝客”“幸福家政”五大劳务品牌,大力开展就业扶贫培训,1287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持证就业。通过本县就业一批、县外就业一批、规划产业就业一批、扶贫车间就业一批、公益岗位就业一批、社保稳定就业一批等,使9591名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稳定就业。
搬新家 让山区群众过上“新生活”
沙上头扶贫移民小区是陵川县最大的集中移民安置点,安置592户2308人。2019年10月,随着连通县城与安置点之间的棋山南路和文峰街的建成通车,该小区成为陵川县城的一部分,并利用扶贫资金改造了水、电、路、气、网,扩建了幼儿园、小学,搬迁群众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同过去相比,如今出门就有公交车,非常方便。”说起现在的生活,从夺火乡圪台河村易地搬迁来的薛春玉脸上挂满了笑容。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陵川县通过为安置点引进企业、增设扶贫车间、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解决了后顾之忧。
附城镇后山村是也是该县异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集中安置点。2019年5月,村里建起了生产足球、橄榄球等体育用品的扶贫车间,带动了近60名群众稳定增收。“我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在扶贫车间上班,生活比以前,大变了样。”搬迁户程森林兴奋地说。村党支部书记贾卫生表示,村里还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实现4条生产线同时生产,吸纳更多人就业。
目前,陵川县共建成集中安置小区6个,特困移民敬老院2个,小型安置点16个,19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711口贫困群众搬出了大山。各移民安置点周边共引进了33家企业,其中7个集中安置点建成了23个就业扶贫车间,真正实现了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优环境 让旧山村焕发“新活力”
“村外修通了循环路,村里硬化了水泥路,家里接了自来水,还有小广场和康复健身中心,变化真是太大了。”崇文镇冶子村村民范虎龙感慨不已。
冶子村距离县城有10公里,以前6条出村路都只有一车宽,家家户户出门就是坡愣。在脱贫攻坚中,县里累计协调资金8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厕所改造、田间道路、古庙维修工程等,全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提升。如今的冶子村,四好农村路绕村而行,太阳能路灯照亮了街巷,自来水接到了灶台边,农用车开到了田垄上,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潞城镇郊底村饮水主管网建于2007年,常发生管网老化管道破裂导致全村停水现象。今年陵川县对该段管线进行了彻底改造,不仅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四达标,还巩固提升了沿线郊底、上背等10余个村5000多人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截至日前,该县共投入资金2.86亿元,新建、改造乡村道路356.5公里,实施饮水安全提质工程299处,完成了85个村的供电设施改造,解决了18个村的通讯网络问题,新建改建村级卫生室141个,完善配套村级文化活动场所20个,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硬件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守底线 让贫困群众小康路上“不掉队”
面对产业不稳定、就业不充分、收入不稳定和新冠肺炎疫情对稳定脱贫带来的影响,陵川县以2019年底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有返贫风险户和致贫风险户等4类对象1529户5062人为重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面巩固脱贫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县及时制定应对疫情支持脱贫攻坚的14条措施,全方位加大扶持力度,保障扶贫项目全部按期复工开工,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一户至少一人就业;针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五类对象”,逐户签订决战帮扶责任书,逐项落实帮扶措施和增收举措;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扶贫,143个帮扶单位、6405名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帮办惠民实事。
对受疫情影响导致家庭收入下降的贫困户、边缘户,分别落实一户一公益岗就业托底和应保尽保兜底政策,新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671个,新增低保对象1480人。出台致贫返贫预警办法,逐月监测、及时预警、动态清零。今年上半年,对359户收入困难户一户一策进行帮扶,对20个因病因灾户采取了救助措施。设立了边缘户防致贫保险,将131户、309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对黄芩、党参、茴子白等3个市场波动较大的农产品实施了价格指数保险,为4205户贫困户发放受灾保险金483万元。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送服务、送文化、送温暖“六送一讲”,组织30个工商企业与产业基础薄弱村结对帮扶。
今年,陵川县全力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住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编制了“美丽乡村、百里画廊”总体规划,全面绘就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蓝图,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同时,创新贫困村“四块地”和“三权三变”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其中,六泉乡浙水村通过社会资本投资入股、村集体土地房屋资源入股、第三方公司统一运营,形成了外联社会资本、内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成为小康路上的致富样板;古郊乡松庙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中药材种植和庭院采摘种植,形成了休闲采摘、避暑康养、观光体验的旅游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