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20年9月28日
采访地点:晋城市泽州县鲁村
丰收主题:鲁村小米
2009年6月,山西晚报主办的首届双胞胎节活动上,来自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鲁村的丁菲、丁莎双胞胎姐妹引来人们好奇的目光,紧随其后,神奇的晋城“十代双胞胎”家族赚足了众人的目光。
2009年12月7日,山西晚报与央视《走近科学》栏目合作拍摄的《探访双胞胎家族》播出之后,晋城神奇的“十代双胞胎”家族随即引来国内媒体“轮番轰炸”,全国数百家纸质媒体及部分电视台更是纷纷转载或播报,双胞胎姐妹丁菲、丁莎迅速走红。片中专家的一句“生长在这里的小米叶酸含量高是多产双胞胎的原因之一”,使原本自产自食的“鲁村小米”名声大噪。
多年来,山西晚报先后推出《本报双胞胎报道捧红鲁村小米》《50万斤!鲁村小米大丰收》《两公司联手主打“双生宝宝”鲁村小米》《“鲁村小米”携手汾酒集团酿出醇香美酒》《泽州“鲁村小米”带动8500多农户致富》等新闻报道,对走上产业化的鲁村小米进行持续关注。
忙碌的张水旦
丁菲、丁莎的二舅叫张水旦,平时爱与武术爱好者在一起舞刀弄棒。11年前,《探访双胞胎家族》播出后,张水旦基本上告别了原本悠闲自在的生活。
2019年9月11日至13日,山西晚报记者与央视《走近科学》栏目摄制组前往丁菲、丁莎姐妹俩的家乡——泽州县鲁村实地采访。当时,正好60岁的张水旦腿脚麻利,没多久就从村里为摄制组找来十三四对双胞胎。当年12月7日,《探访双胞胎家族》在央视十套《走近科学》栏目播出。由于在片中频频亮相,张水旦成了当地名人。闻听“叶酸含量高是多产双胞胎的原因之一”的说法传开后,每天都有人开车跑到鲁村找张水旦买小米。
“央视节目一播,鲁村小米每斤价格竟然涨到5元……”这让从没做过生意的张水旦动起了“经营”脑子:既然销路这么好,能否注册一家公司,专门经营鲁村小米?
9月28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正在鲁村忙着收割谷子的张水旦。
张水旦今年71岁。当年看到鲁村小米的商机后,本来在晋城市区居住的他,回到老家落脚。为了能让人们吃上正宗的鲁村小米,他还注册了以自己头像为商标的“张水旦小米”。
随着鲁村小米名气陡增,从2015年开始,张水旦与他人合伙成立了“晋城市水旦农产品合作社”,并与山西五谷养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村里流转土地140亩,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专门从事谷子种植。
“最忙的时候就是秋收了。”提起今年的谷子收成,张水旦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今年雨水好,村里种谷子的都丰收了。”
张水旦说:“9月23日开始收割,用了4天时间全部收割完了。”由于农忙,自己年龄也大了,合作社雇了30多个闲散劳力在地里收割谷子。“每个劳力每天挣八九十块钱,4天干下来,每人能挣个三四百块钱的零花钱。”
张水旦大概算了算:今年的谷子亩产在五六百斤左右,小米产量能超过3万斤,“如今,鲁村小米的市场批发价能卖8块钱,这样的话,合作社能有大概20多万元的营业收入。”张水旦笑呵呵地说。
红土地种出的谷子
早上小米饭,傍晚小米粥,都是浓浓的故乡情。金黄的米粒,醇厚的米香,绵密的口感,是别处小米品尝不到的味道。
晋城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复杂。晋城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常忠庆表示,晋城谷子种植区域环境好、气候好、轮作倒茬好,病虫危害少,基本不打农药,属无公害绿色产品。此外,这里的谷子大多种植在海拔1000米左右,随着农家肥的连年施用,生产的谷子品质好、口感好。
丘陵地、红黏土,光照、天然雨水充足,全程使用农家肥,鲁村小米生长在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境内(北纬35°—36°之间的太行山之巅)红土地核心产区。这里有机物质含量丰富的黏质壤土,俗称红土地,为孕育优质小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鲁村小米的品质进一步提升。
鲁村小米一年一熟,生长周期长,产出的小米较普通小米天然叶酸、钙含量高出很多。鲁村小米主要引进由山西省农科院研发的优良谷子品种,生长于独特的地理环境。
有数据显示,晋城市有十多个小米品种,年产量达6000万斤,其中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晋城的小米营养价值非常高。
“谷子大王”保小米品质
鲁村小米的名气大了,但如何保持小米原有的品质,这却是个难题。
43岁的王晋军,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他用在外打工攒下的钱,成立了山西五谷养生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做代加工和小米销售。
“鲁村小米有了品牌效应,但传统化的种植模式和收割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再加上由多个合作社分散经营,规模小,种植分散,所产小米品质良莠不齐,导致谷子生产水平滞后于其他作物。”王晋军说,“每年农产品丰收季节,大量普通的农产品低价出售还无人购买,甚至出现滞销现象。想在众多参差不齐的农产品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具有独特的属性或是标识,农产品品牌化之路是必然趋势。”
株距多少?行距多宽?种植使用哪里培育出的谷种?生物有机肥该如何使用?公司成立后,王晋军狠抓鲁村小米的品牌建设,采取“公司+基地+标准化+村委+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订单生产,统一向农户提供良种,在生产过程中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按企业标准收储,实现了从播种到秋收全程指导、跟踪服务。
正是源于在各个环节有严格的执行标准,鲁村小米成为我省的著名商标。
2018年、2019年,在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王晋军在泽州县境内辐射带动了20000亩谷子种植基地,其中包括北义城镇的15000亩无公害种植基地,在鲁村小米核心产区——鲁村流转了土地近140亩,建设谷子有机种植基地。同时和当地农户签订了标准化种植1169.24亩的合同,与省农科院签订长期合作指导协议,引领当地农户科学种植,标准管理。
在产业扶贫上,他还吸收了泽州县4镇67个行政村710户贫困户建立谷子供应合作伙伴关系。采取统一谷种供应、统一农机服务、统一农资投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谷子收购的“五统一”措施,确保了种植效益,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泽州县8500余农户增加收入,鲁村的黄小米变成了金灿灿的“黄金米”。
为了降低农户的种植成本,提高种植谷子的经济效益,王晋军每年都给包括鲁村在内的种植户免费提供种子和公司加工的生物有机肥。去年,他免费供应了2086斤谷子种子,共有1861户领取,可种植3500亩。“通过统一供种实现统一品种,有利于统一培育管理和病虫防治,节省农业生产资料的费用,生态经济效益明显。”他说。
在王晋军的带领下,鲁村小米不仅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脱贫致富的途径,也为当地走出一条特色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5年前,在考察中,王晋军发现,米糠对纯粮酿酒有提香的作用。后来经过多次考察、论证,他与汾酒集团达成合作协议,由该集团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小米加工后的米糠作为酿酒的主要辅料之一,研究开发出清香型纯粮白酒——“鲁村小米纯粮酒”,延伸鲁村小米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在轮作倒茬时种植专用高粱,一是要减少病虫害,二是让耕地得到休养生息。最主要的是,种出的高粱用于‘小米纯粮酒’的生产,以在酒中增加更多的‘晋城元素’。”王晋军说,如此一来,由于有鲁村小米衍生出来的产品,即使是轮作倒茬,农民的收入也不会受到影响,从而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北义城要成“薯米之乡”
北义城镇位于泽州县东北部,距晋城市区25公里,28567口人,面积71.7平方公里。作为农业大镇,北义城有耕地面积63536亩,有“泽州小粮仓”之称。因此,北义城镇的产业发展定位是打造现代农业小镇。
据泽州县委副书记、北义城镇党委书记张峻豪介绍,通过发展“薯米果蔬”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北义城镇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小镇。今年,全镇种植红薯1.5万亩,谷子种植面积1.5万亩,果树种植面积830亩,蔬菜大棚226栋。
从2016年国庆黄金周开始,北义城镇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黄石古村落连续举办“西黄石文化旅游节”,红薯、小米、水果、蔬菜等当地特产和剪纸、绘画、篆刻、木刻、面塑等文化产品,实现了农旅一体、文旅一体融合发展。
按照现代农业小镇建设总体布局,北义城镇未来的谷子种植面积将达2万亩,年总产量达到600万公斤。红薯种植面积2万亩,总产量达到4000万公斤。小米、红薯的深加工率要达到60%以上,年总销售收入要达到6000万元左右,当地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
张峻豪表示,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和保护“鲁村小米”“北义城红薯”这两个地方农产品品牌,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对周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020年,泽州县委《关于支持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出台。
链接
泽州的地理标志产品还有义城红薯
北义城镇地处泽州县的东北部,是全县的产粮大镇。当地独特的地理、土壤、气候等条件,让北义城镇因“鲁村小米”而喜获美誉的同时,这里的“义城红薯”也享有盛名。
“义城红薯”外表紫红,个头细长,果肉金黄,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排毒养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深受消费者青睐,被称为“抗癌圣品”,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今年,北义城镇种植红薯1.5万亩。中秋、国庆期间,北义城镇举办了红薯采摘活动。参与采摘活动的市民,均是今年6月份北义城镇“认购一棵苗,秋收一筐薯”爱心助农活动认购红薯苗的市民。当时,参加活动的市民以1.5元的价格购得一株红薯苗,20株红薯苗保底秋收20斤的“义城红”红薯。
北义城镇明鑫农庄技术负责人任国柱说,今年红薯的长势非常好,市民们认购了庄园的五六十万斤红薯。采摘活动将于10月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