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明昌向记者展示其家族珍藏的地契。
贾明昌家的地契(部分)。
贾明昌家的地契(部分)。
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贾明昌的祖辈传下来30张地契。这些地契不仅是他家族的记忆,也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12月23日,记者在鹤壁市淇滨区管委家属院见到了贾明昌和他保存的地契。
30张地契记录家族兴衰历程
贾明昌今年78岁,老家在安阳县马家乡贾家村。1959年,贾明昌来到鹤壁工作并安居,直至退休。退休后,贾明昌有一次回老家时,在老宅里发现了很多张卷着的旧纸,他打开后发现,里面包裹的竟是祖辈传下来的地契。
记者在贾明昌家看到,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到民国十二年(1923年),贾明昌保存的地契共有30张,其中红契11张、白契19张。贾明昌告诉记者,红契为当事人纳税后,加盖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当时官府公章的地契;白契则是当事人没有向当时的官府纳税,只有当时房地行经纪人戳记的地契。“清朝的时候,买契征9%的税,典契征6%的税。到了民国时候,买契征的税高达15%,典契征的税也高达10%。当时除缴纳正税外还有附加税,若当事人不纳税被当时的官府发现后,还会受到处罚。”
贾明昌介绍,这些地契都是当时土地买卖的凭证,地契的用纸有棉纱纸和宣纸两种,且均用小楷、行楷书写,“内容多是经过中间人说妥,出卖方情愿将土地卖出,且都注明了地块儿和面积,标明了四至,说清楚了市价。一般写有‘当交不欠,立字为证’的字样,还有落款、见证人、代字人的签名及年月日”。
“我也没想到家里会有这么多张地契。”贾明昌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只知道家里条件还行,而家中的这些地契说明,他的家族在村里原是大户。经过和村里的老者交谈,贾明昌才确定他的祖辈家底殷实,但到了父辈那一代,家里出现了变故,“我的叔叔被国民党反动派打死了,父亲伤了一条腿,后来家里的条件就不行了”。
见证百余年土地交易变革
记者看到,这些地契上的年号有清朝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直至民国,而在这些地契中,有一张写有“洪宪”年号的地契显得最为特别。资料显示,“洪宪”是袁世凯自谋称帝时的年号,从1916年1月1日始至3月23日废止,为时仅两个多月。
此外,地契上写明的卖地原因也让贾明昌印象深刻。好多都是‘家中无钱使用’不得已把田地变卖,看着这些地契想想那个时候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真的令人同情。”贾明昌说。
在这些地契上还有“岗中人”签字画押。“这说明在双方交易的时候都是有见证人的,这也体现了买卖平等,且提高了买卖的公信力。”贾明昌说,这些民间文书契约虽早已成为历史,但为民间的土地交易变革提供了佐证,是研究古今土地交易变革难得的实物资料。
贾家村和鹤山区姬家山乡西顶村距离很近。“很早以前那一带都在一个行政区域,所以我们家的地契很有代表性,是安阳的,也是鹤壁的。”贾明昌认为,地契能保存下来一方面得益于当时他们家族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另一方面和良好的家风有关,“我们家的祖辈都是很规矩的人,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把东西放到该放的地方,所以这些地契才能保存到现在”。
如今,为了便于收藏保管,30张地契都被贾明昌进行了装裱。贾明昌觉得,子女对收藏这个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未来他很可能把这些地契捐给档案部门,以便让这些地契能更好地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