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济源 > 正文

济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来源:济源晨报编辑:李茗茜发布时间:2020-04-23 16:50:24

正在建设的王屋路

联通公司海绵理念小游园

铺设彩色透水沥青的银杏苑

  下雨天你会担心什么?也许是担心浸湿了美丽的鞋靴,也许是担心泡坏了汽车的底盘,或者是担心得在“看海模式”下等雨停。但在济源,在这座“会呼吸”的城市,这些担忧都会逐渐消解。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据悉,截至2019年,济源已完成世纪广场法桐林、沁园路联通公司游园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共计95958平方米,2020年将计划完成古轵公园、济上园、银杏苑等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道路,不再怕雨季

  “前段时间下雨,还担心出门散步踩‘水雷’,但出来才发现,小区门前的人行道地面完全没有积水,散步完全不受影响。”家住园丁苑小区的老杨说,济源大道上新铺设的人行道地砖让她啧啧称奇。

  之所以降雨也不积水,这得益于海绵城市的建设。通俗地说,海绵城市就是在下雨的时候,城市地表能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滤水,把天降甘霖蓄存下来,转化成地下水,需要时“释放”并加以利用。据示范区住建局城建科副科长杨习勇介绍,海绵城市的一大特点就是不仅依靠城市管网排水,地面、绿化带等设施都具备雨水吸纳和蓄渗能力,都成了排水点。遇到大雨,城市的各个点位都成了排水点、吸水点,最大程度上避免积水成涝。

  记者注意到,与传统城市道路不同,在济源大道新铺设的人行道上,几乎很少看得到井盖。杨习勇告诉记者,在道路铺设的时候,除了采用透水地砖之外,让行道树低于路面,这样路面积水可以第一时间通过植被、土壤的作用,让城市地表像海绵一样吸水,其余的通过市政管网排走。

  杨习勇表示,实际上,海绵城市不容易积水成涝的秘诀是用“慢”取代“快”。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偏向。遇到强降雨,最常见的办法就是通过管道“快速排出”,而海绵城市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土壤变得像海绵一样,在植物需要的时候,蓄积在地下的雨水可以释放出来为植物灌溉。而一旦遇上暴雨,土壤“喝饱”后,剩下的水就会自然渗透,就像海绵又吐出水那样,进入市政管网,雨水的自然迁徙不会造成路面积水。

  在济源,像这样的道路还有很多,王屋路、济源大道、愚公路等,条条都是“会呼吸有弹性”的海绵城市道路。

  海绵公园,城市净化器

  同时,济源的公园也引入了海绵城市理念,防止水涝的同时,还能储存雨水,进行处理净化,再循环使用,让雨水更有“弹性”。

  家住世纪广场附近的王景川老先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济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好处。“夏秋季多雨,每场雨后,世纪广场及其附近不存在排水不畅的问题。”王景川说。

  世纪广场是济源在2016年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开建的首个试点项目。改建后的广场,实现了雨水的有效利用。广场具备强大的雨水吸收、利用能力,有效改善了广场内的环境。下雨天,小雨的雨水很快就能渗下去,雨稍微大点可以流到边上绿化带里继续往下渗,再大点的雨可以流到车行道上进入雨水管网里,简单有效地控制了雨水径流。

  随后,记者在正在建设的银杏苑看到,现场施工人员正蹲在道路两侧铺设路面。“目前正在铺设‘透水混凝土跑道’。”项目施工负责人许腾介绍,这种新型混凝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透水性好。说着,许腾拿起矿泉水瓶将水倾倒在铺设好的跑道,只见跑道上的水很快就被吸收干净了。许腾告诉记者,这样就能确保在下雨时,路面不积水,行人走在上面也不容易打滑,保证了出行安全。许腾介绍,园区将通过构建植物群落、铺设透水混凝土跑道等方式,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引入透水沥青铺设路面,把银杏苑变成可观、可游、可玩的生活空间。

  “从2017年开始,我们对市区的59处共计7100亩空闲土地进行修复,比如银杏苑、济上苑等公园,从设计到施工,都按照海绵城市标准来打造。”百城办项目管理组胡天红介绍,如今济源新兴的公园,都采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作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泥地草地、树林、湖泊,都能作为吸收雨水的地方,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在一起形成积水,当大量的雨水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也就没有积水了,那些被“海绵”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绿化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今后我们将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实施项目中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设施,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逐步在建设区域内形成包含企业地块、市政道路、湿地公园等多个层次的雨水收集系统,并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恢复城市地表天然入渗功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不断收集、蓄存、下渗自然雨水。”杨习勇告诉记者,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三部曲”,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记者 王兴辉 文/图)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