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组工作人员穿上严密的防护服,准备工作。
检验组工作人员正在检测样本。
编者按 2020年新春,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这座城市的和谐宁静。
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火线集结,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关键时刻,一个个群体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这座城市的“钢铁脊梁”。他们是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普通群众……他们或冲锋一线,或保障后方,用平凡的举动守护全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从天色微明到皓月当空,大家始终坚守、奋战在一线,用无私、无畏,用意志、精神,书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赞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形象,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暖流。自今日起,本报开设《疫情战线风采录》专栏,集中推出一批感人肺腑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事迹报道,集中展示各行各业优秀代表众志成城、同心战“疫”的精神风貌,敬请广大读者关注!□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宏磊通讯员 赵静
“一个人的坚守,换来千万家庭的相守。加油,我们一同战斗!”这句话是聊城疾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检验组副组长刘莉,在除夕早晨7点半发到朋友圈里的。
发朋友圈前,她做了一夜的实验,确认出聊城市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阳性病例,和她在一起的,还有检验组组长徐可心。
徐可心的丈夫是名军人,刘莉的丈夫是名消防员,每年春节假期,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执行任务。面对这样的情形,徐可心、刘莉只能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爸爸妈妈对不起,不能陪你们过年了,孩子也只能请你们照顾了!疫情来了,我必须在!”孩子搂着腿一直喊妈妈,哭着说妈妈不要走,她们却强忍着眼角的泪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除夕前一天,检验组的全体成员全部到岗。这个团队里,有两名年轻的小伙子,其余的都是30多岁的女性。他们为人子、为人夫、为人妻、为人母,有太多太多需要牵挂的人。家庭的困难、孩子的挽留,没有羁绊住他们选择坚守岗位的信念。全市所有疑似患者、确诊患者的采样标本都要由他们完成检测,快速诊断、缩短时间、一锤定音,就是他们的任务和使命。
护目镜、N95口罩、防护服、手套……三级防护的每次穿脱都需要半个小时。每做100份样本,就需要整整7个小时:灭活1个半小时,整理样本、编号30分钟,核酸提取1个小时,PCR检测及结果判读4个小时。伴随着样本数量越多,所需的时间就会呈翻倍增长。
为尽快清零标本,节约防护装备,检验组24小时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每一组要在实验室里呆8个小时。这8个小时,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等脱下了厚厚的防护服,身上的衣服一拧,就滴滴答答地淌水;脸因缺氧变成了紫黑色,站都站不住;因为防护密闭性太强导致头疼,即使吸氧也要很久才能缓过来,但没有一个人说过坚持不住,更没有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截至3月3日,这支团队共接收并检测样本4460份。
这就是聊城疾控的检验团队。这里,是离新型冠状病毒最近的地方,他们每天与病毒“交手”,可他们不曾退缩。严密的防护服下,我们看不清他们的面孔,但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他们的名字:徐可心、刘莉、程利红、贾金丽、王江莘、姜正朋、彭博、李倩、王飞、梁胜楠、董月晗、李琨、周贵芹、高玉英、苏建。
他们用严谨,守护着每一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他们用敬业,守护着每一份结果上报的及时性;他们用奉献,诠释着“保障聊城人民身体健康”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