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7月18日上午,茌平区金牛湖西南小广场上又响起了熟悉的旋律。人群当中,一袭红衣的民间艺人赵秀英手握话筒,声情并茂地为大家献上了豫剧选段《辕门外三声炮》。
“好!再来一首!”“再来首《秦雪梅吊孝》吧!”……一曲唱罢,观众一边鼓掌,一边喊着自己想听的曲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但赵秀英却拿出了专业演员的水平;同样地,虽然只能坐在马扎上,甚至席地而坐,但现场观众却仿若置身艺术的殿堂,他们全神贯注欣赏这位“草根明星”的表演。
今年53岁的赵秀英是茌平区振兴街道一名普通的农民。赵秀英自幼热爱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但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小时候没有学习戏曲的机会,甚至连上学都成了奢望。
当时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家里仅有的一台收音机成为赵秀英学习戏曲的“启蒙老师”。她经常听电台播放的戏曲节目,对戏曲的热爱也与日俱增。1986年,赵秀英结婚,一台价值两百多元的录放机是赵秀英心中最理想的嫁妆。这台录放机成了赵秀英的“新老师”。每当打开录放机,她就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戏曲人物角色当中,手舞足蹈地跟唱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传统名段。由于自己识字不多,她就反复听,用心记,潜心研磨豫剧不同流派的演员用气发声特点和演唱技巧。
为进一步提高自己演唱水平,赵秀英向当地民间老艺人白兴国、栾振利求教,并得到有关专业戏曲老师的指导。闲暇时,她经常携带设备去金牛湖畔与朋友一起排练演出。久而久之,骑车来看戏的人多了起来。
群众的口碑是实力的佐证。去年6月,赵秀英参加了由聊城市戏剧家协会组织的全市戏曲大赛,一举拿下了一等奖。赵秀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就摘得大奖。
赵秀英唱戏的“根”在群众中间。虽然她的唱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且在“快手”上她也有将近2000名“粉丝”,但是她根本没有把自己当“明星”。她内心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即把自己的才艺奉献给大家,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传统戏曲文化。
今年以来,赵秀英在茌平周边义务演出100多场,网上直播200多场,发布演出视频400多条,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前不久,她还创作了戏曲作品《党的扶贫政策好》,传递脱贫攻坚好声音,彰显聊城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