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陈兆荣老人在自家的院子里行军礼。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71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千里长江防线。
7月18日,记者与聊城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起来到高唐县清平镇桑园村91岁的陈兆荣老人家中,听他回忆自己经历的战火岁月,讲述战斗故事。
“渡江战役时,我第一个报的名,告诉班长我会凫水,我一个人先游到长江对岸侦察敌情。”陈兆荣说,他趁黑夜凫水到了对岸,观察清楚后,向对面江岸平射发出信号弹,大部队随即出动。大势已去的敌人几乎没有抵抗,便溃败而逃。
陈兆荣是1929年生人,兵荒马乱中,8岁时他就成了孤儿,1948年6月,他参军入伍。如今,老人虽然已不能立刻辨认出身边的重孙女,但仍能清晰地说出自己曾经的部队番号——“25军75师223团机枪连”。
回忆战火岁月,老人很自豪的一件事是成了一名机枪手。“我用的是缴获的美国造三腿机枪,能转半圈射击。”说起他的机枪,老人反复提起好几遍:“机枪很轻,一个人就能完成射击。”
渡江战役后没多久,陈兆荣随部队回北方集结休整。1950年,在高昂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声中,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每一场战斗都是残酷的,炸弹落下来,胳膊、腿和生命,可能就没了。陈兆荣老人说,战友会把名字写在衣服的不同位置,就是为了身中炮弹光荣牺牲后,方便战友打扫战场时辨认。
“我们班一共12个人,一场战斗下来,有时候就剩下一两个人,人牺牲了就再补充。因为人员更换快,有的战友我都不知道名字。”老人痛苦地回忆着:“很多战友,一句话还没说完就在身边牺牲了。”
虽历经无数次战斗,但陈兆荣老人还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他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出色的战斗能力,在战场上几乎没受过重伤。“冲锋时,我会一边射击,一边很快地进入提前看好的射击点,我能打到敌人,敌人却打不着我。”老人自豪地说着他的战斗经验。
不过,陈兆荣老人还真是很幸运。“在朝鲜,有一个大炮弹就落在离我1米远的地方,‘噗’的一声钻进地下,没有炸,不然命早没了。”老人说。
“打仗害不害怕?”记者问。
“不害怕,打起仗来只能听到枪炮响,只顾着开枪打敌人,没时间害怕。我也从来没想过能活着回来。”老人说着,轻轻地摇了几下头。
在朝鲜度过了一段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日子后,陈兆荣回国,随部队在甘肃兰州集结。1954年,老人选择回老家务农,从此,一辈子深藏功名,甘于平淡,还相继把儿子、孙子送进部队,成就了一家三代出军人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