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初离家“北漂”,到成长为小有成就的年轻女企业家,再到2014年返乡创业,范萃萃始终怀揣着家乡情结和农业情怀。如今,她创立的山东唐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十万吨生物有机肥,产品销往全国多地,还建起占地130多公顷的种植基地。范萃萃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优秀代表,被称为乡亲致富路上的“百灵鸟”。今年5月,她被评为2019年度山东省乡村“好青年”。
五次碰壁终获专家认可
“人实在,直爽,有一股子认真劲儿。”认识范萃萃的人都这样评价她。
1985年出生的范萃萃,最初在北京从事旅游工作,后来开始创业并在2010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首家公司——北京益聪世达商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礼品、儿童玩具。
“在外地打拼多年,心中始终思念家乡,梦想有朝一日能回家乡创业。”范萃萃说,“在北京,我经常参加农展会,看到很多很新奇的农产品,心里就想,如果家乡能有这样的产品该多好。”2013年,范萃萃便开始与合作伙伴做新型农业市场调研,经过多方考察后最终确定选择做有机肥。在这期间,范萃萃跑遍了江苏、河南、河北等地的不下50家有机肥化工厂参观学习。
“我能够成功创业,是多亏了刘院长。”说起创业“领路人”刘克峰,范萃萃十分感动。刘克峰是北京农学院研究肥料和花卉苗木的专家,在有机肥方面有着较高的权威性。范萃萃回忆称,当时找了他六次,前五次去都吃了闭门羹。“第六次他才答应,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与技术支持。事后,他才告诉我,当时认为女姓从事有机肥生产行业的很少见,但看到我的决心后,觉着我肯定能行。”
“跨界”生产生物有机肥
2014年,范萃萃返回家乡,在陌生领域开始了“二次创业”。她成立了山东唐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条年产10万吨有机肥、水溶肥的生产线也正式投产。公司成立后,引入了中国农科院、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专家团队的科研成果,生产的生物肥料具有改良土壤、提高食品品质和产量、减轻环境污染的功能。
莘县是蔬菜瓜果生产大县,具有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这为范萃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创业初期,她没少吃苦头。“普通化肥使用较多,农民种植习惯很难改变,但是好在我们坚持了下来。”范萃萃告诉记者。一开始,范萃萃带着销售人员和产品进村进棚,宣传生物有机肥效果。“那黑乎乎的‘面面’能起到啥作用?”不少群众根本就不认可。“甚至免费给他使用,他也不用,生怕把蔬菜瓜果种坏了。”谈起当时的情形,范萃萃仍然十分感慨。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少数使用了有机肥的农户尝到了甜头。五一前后,香瓜上市,使用有机肥的大棚香瓜提早上市2至3天,当时的价格是十三四元元一公斤。“早上市一天就能多卖好几千元,而且头茬果的产量更高了。”范萃萃略带自豪地说。
“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为家乡父老提供优质肥料和科学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是我一直追求的梦想。”范萃萃说。她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十分善于学习。她不仅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还被评为“山东十佳三农人物”。
范萃萃运用测土配方施肥,帮乡亲们改变土壤环境。成立鲁谷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给予群众技术指导和销售支持,解决了群众的产品销售难题。目前,合作社已经发展社员500多户,在当地发展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130多公顷。此外,还辐射到周边县市区,为东阿县130多公顷的蔬菜瓜果种植基地提供肥料和技术服务。
范萃萃还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中,公司成立了“扶贫车间”,结对帮扶36户贫困户,每年为每户贫困户资助一吨有机肥,并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她希望通过有机肥产业带动帮助更多老棚、旧棚改造成技术含量高、半自动、智能化的高科技棚区,将地域品牌做得更强。“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公司的有机肥市场越做越大,让社员和乡亲们受益,让菜农的优质蔬菜瓜果卖上好价钱,这是我近期正在努力的方向!”范萃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