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最近,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干部职工迎来一则喜讯:在刚刚公布的“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市四院在和全省各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夺得“山东省精神卫生类第一名”的佳绩。而在此前,该院在2019年市直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在“法治医院建设”“省级文明单位考核”“市直医院满意度测评”中均名列第一名。拿下这些分量十足的荣誉,靠的是什么?
看似偶然的背后,实则是必然。多年来,市四院秉持“替政府分忧,为社会奉献”的办院宗旨,实行软件硬件双向发展,兴大爱、聚正气,育文化、固根本,重创新、激活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行致远、砥砺奋进。从十多年前的资不抵债、负债2000万元,到目前资产逾亿元;从8个病区、不足300张开放床位,到目前27个病区、1800多张病床,年收治住院病人10000多人次;从单一精神疾病治疗,到目前心理、精神、内科、神经科、外科、中医科、健康管理、老年医养中心等多学科并存的三级甲等医院……千日浇灌之功,正催开最美丽的花朵。以爱为根,营造每位病患的“温馨之家”
7月20日上午,市四院精神科病区内,患者张仲成(化名)在病友和病区医护人员的祝福中度过了难忘的一刻。当他吹灭生日蜡烛,品尝甜美蛋糕的那一刻,幸福的泪水禁不住滑过脸庞。
在市四院,很多这样的温馨场景已经烙在病人和医护人员的脑海里。在充满温情的交流互动中,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心与心的距离也在不断拉近。
“精神病人往往在心灵上受过创伤,他们更渴望得到关爱。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病人当成朋友、亲人和家人,营造爱的氛围和磁场,让他们时时处处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谈起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市四院党委书记武建胤如是说。
对患者的关爱,镌刻在每个市四院人的行动中。在2008年的一次下乡调研中,武建胤发现一位年迈的老妈妈就着盐粒吃馒头,为的是省下钱来给患有精神病的儿子看病,这让他深受触动。“绝不能让老百姓因为没有钱而看不起病!”这句沉甸甸的话,印在全院干部职工的心里。多年来,市四院先后开展了“弘扬四德精神,奉献天使爱心”捐款活动、“落实《精神卫生法》,建设美丽聊城——心连心惠民救助活动”、“献爱心、创和谐”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助活动等各种爱心惠民活动,累计投入爱心惠民资金1000多万元,惠及千余名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活动,以“一帮多”“多帮一”的形式为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捐款;面向贫困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及急危重的急诊患者开展了“先看病、后付费”服务,发动多次捐款,为贫困患者垫付医疗费用。
对患者的关爱,体现在服务的每个细节。在市四院,患者被称为休养员,医护人员与患者身穿相同服装,让患者时刻感受到医患平等;病房床铺采用家庭式元素布置,为患者营造家的氛围;每月,各病房为患者过集体生日,医护人员和患者同唱生日歌;每逢中秋、春节,市四院领导班子与患者共庆佳节,一起赏月、吃月饼、包饺子……2009年至今,市四院每年举行一届“医患和谐康复运动会”,鼓励恢复期的患者与医护人员一起参加。2016年,市四院举办了首届“医患和谐文化艺术节”,患者与医护人员同台演出。
言成于行。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幅幅温馨画面,汇聚成爱的暖流,滋养着每位入院患者的身心,也成为市四院大爱的最好注脚。
以文化为魂,汇聚生生不息的向上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每天早晨,市四院精神病房里都会传出朗朗读书声。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共同诵读经典、品味文化,成为一道别样的文化风景线。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文化建设,是一个单位保持长久竞争力的源泉。走进市四院,文化元素遍布每个角落:每座楼的命名中均有一个“德”字;走廊、办公区、休息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优秀传统文化阐释标语随处可见。浓郁的文化气息,令人如沐春风。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多年来,市四院坚持以德为本,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对员工行为习惯养成进行熏陶、纠错与提升,着力构建“仁者爱人”的服务文化、“厚德至善”的道德文化、“和谐利他”的关系文化、“行善尽孝”的家文化。市四院确定“道德讲堂”为思想建设平台,“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传播凡人道德故事。在每年的青年职工、中层干部培训开班典礼上,武建胤都会为大家上传统文化第一课,勉励大家日行一善,教导大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全院45岁以下员工,每人一本《弟子规》《了凡四训》,2020年又为干部职工购买了《优秀员工不可不读的国学智慧》等书籍,让员工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用精神之光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
在抓好员工教育的同时,医院组织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病房活动,组织患者诵读国学经典,习练“回春医疗保健操”、广播体操,组织象棋比赛、绘画比赛,对休养员进行身体、心理、康复三位一体综合治疗,受到住院患者的欢迎。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市四院以创建文明单位为抓手,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工作中,他们重点做到“四个着力”:着力抓好创建组织建设、着力加强“四德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四化”建设、着力丰富文明创建内涵。在省、市级评选中,医院有16名员工当选“聊城好人”,1人当选“山东好人”。医院连续多年开展“文明科室”“文明员工”等评选活动,在全院营造了崇德向善、奉献担当的浓厚氛围。
以创新为力,开启竞相涌流的“活力之源”
万事日相催。创新,是一个单位永恒的发展主题。
率先倡导并推行非药物治疗模式,创新成立行为艺术治疗中心,首个举办医患和谐运动会……多年来,市四院在全省精神卫生治疗领域的多项创新之举,受到各方好评,更赢得了患者的交口称赞。
医疗技术创新,提升疾病诊治能力;服务理念创新,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管理制度创新,激发员工干事热情。十多年来,市四院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在开拓进取中积蓄发展动力、重塑发展格局、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替政府分忧,为社会奉献”,需要强大的“硬实力”。医院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以心理医院为平台,细化专业学科,建成了行为艺术治疗中心、心身健康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医养中心、医学康复中心、失眠治疗中心、周围血管病治疗中心、居家护理服务中心及老年心理病房,并成立了莘县分院和鲁西脑病医院,服务触角不断延伸。购置经颅磁治疗仪、法国鹰眼全身健康扫描系统、音乐放松催眠减压系统等先进诊疗设备,能够满足临床开展各种检查、检验项目的需要。
对精神病人的治疗,重在弥补他们内心的创伤,让他们重回社会生活。市四院坚持“只要是有益于精神病人心身愉悦的都是康复”的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医学,独创诵读、农疗、行为、生物反馈等十余种绿色疗法,引入禅修、内观、催眠、沙盘游戏、精神分析等多种前沿治疗模式。创新成立行为艺术治疗中心,开设生物反馈治疗室、宣泄治疗室、音乐治疗室、生活技能训练室、影视治疗室、手工技能实施方案室、书画阅读棋牌治疗室、运动治疗室等,让患者在做手工、绘画、折纸、下棋打牌、练瑜伽等活动中愉悦身心。同时,不定期举办八段锦比赛、春季运动会、叠被子比赛。这些活动,有效恢复和提高了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为病人重返社会、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
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医院持续推进管理制度创新,不断增强自身“软实力”。他们以三甲医院创建及复审为抓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对医疗质量的管理,所有工作均遵循PDCA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进行,全院上下基本形成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持续改进”的长效管理机制。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引进平衡计分卡、360°考核等管理工具,把医德医风、群众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指标等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促进质量、安全、服务、管理水平提升。设立院长质量最高奖、全面进步奖等多个单项奖,充分调动了全院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斗者。登高望远,四院人正扛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率先崛起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争先,努力书写不负人民、不愧历史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