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青海湖畔的璀璨明珠,这里有广袤的草原、湛蓝的天空。同时,由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很多不适应高原生活的人初到此地,极易出现头痛、呼吸困难等反应。
自确定对口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之后,聊城市每年有不少医生主动请缨,加入援青医疗队。今年5月,聊城市第五批援青医疗队共10名队员抵达刚察县,聊城市肿瘤医院的呼吸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邱筱姝便是其中之一。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援青女医生便和当地的患者、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些患者心中,这位来自聊城的“卓玛(藏语意为拯救苦难女神)”,给当地带来了健康福祉。
“刚察的患者需要我们”
为什么来高原?
“那里的群众需要我们,我要去刚察!”这是邱筱姝内心真实的想法。之前,她从一些报道中了解到,刚察县医疗条件十分落后,患者经常得不到有效的救治,便产生一定要到刚察县进行医疗帮扶的想法。今年5月初,当医院接到关于对刚察县开展对口帮扶建设的通知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5月下旬,青海湖畔仍寒意料峭。“安全抵达,请家人们放心。”5月21日下午4点,邱筱姝和队友们顺利抵达青海,开启为期半年的医疗帮扶之旅。
到刚察之前,邱筱姝对高原反应有一些了解,并作了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前期准备,但一踏上这片海拔3300米的高原,她还是像大部分人一样,出现了心率快、气短、血氧饱和度低的不适症状。“有时候晚上经常会失眠、头晕,我难受时,就把制氧机拿过来吸一会儿氧。我身体比较强壮,就算有些不适应,很快就能克服。”谈及高原反应,邱筱姝没有丝毫畏惧。
缺少氧气,不缺的是精神。“来到了高原,要有高原人的精气神儿。”邱筱姝说,为改变当地医疗卫生条件,救治当地百姓,她第一时间调整了状态,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临床工作去。很快,经常到藏医院看病的群众,都知道高原上来了山东聊城的“卓玛”。不畏困难的白衣“卓玛”
邱筱姝所对口帮扶的医疗机构是刚察县藏医院,这家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藏族同胞,治疗手段也以传统藏医为主。她告诉记者:“藏医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很多慢性疾病的治疗有很不错的效果,但藏医院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有些欠缺,抢救设备、医药不足。”
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邱筱姝总是想办法一一克服。
前不久,70多岁的藏族患者措毛(化名)大娘,因肺心病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房颤被送入藏医院进行治疗。患者病情比较重,如果在条件相对好一点儿的医院,可以用无创呼吸机、抗心律失常及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资源在当地十分欠缺。生命重于泰山,医疗条件再差,也要克服,尽力救治患者。于是,在缺少医疗设备和药物的情况下,她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仔细查体,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为患者用一些基础药物,使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缺少检查设备,必须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刚察县藏医院缺少先进的CT设备,很多心肺疾病患者只能拍传统胸片,但相比于CT,成像效果较差,这就需要医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极强的观察判断能力。邱筱姝告诉记者,面对这种情况,她必须更加认真观察胸片上的每一个细节,尽量为患者作出精确的诊断。
为了让诊断更加精准,邱筱姝也经常拿着片子和援青医疗队的队友会诊,有时还传给2000公里外的老家医院的同事,让聊城的专家为刚察县患者“远程会诊”。“出门在外,更能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无论是医疗队,还是老家的领导、同事,他们都是我的坚强后盾。”邱筱姝说。
授人以渔,把技术留在高原
邱筱姝和所有援青医疗队队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援助时间是有限的,必须得给当地的同事和患者留下点儿什么。当地的同事们多学点儿东西,患者也能多受益。”邱筱姝告诉记者,当地藏医院的同事大多都是从藏医学院毕业,缺少现代西医技术和经验,于是,除日常诊疗工作之外,她还尽量把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传授给当地的同事们。从如何看化验单和心电图,到如何操作基本的医疗设备,再到如何诊治一些常见病,邱筱姝都一一详尽解答。
为了进一步帮扶刚察县藏医院,7月下旬,邱筱姝带领受援单位领导、同事来到聊城市肿瘤医院,进行对接帮扶、参观学习。“等回去以后,我希望能帮助医院健全急诊体系,并把辅助科室和内科的技术水平再提升一些。总之,我会尽最大努力为当地医疗工作作一些贡献。”邱筱姝对于圆满完成援青任务充满信心。6月4日,邱筱姝为藏民义诊。